“第一动力”引领新常态(直面新常态)
本报记者 余建斌 王昊男 余荣华 尹世昌 朱家顺
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昭玲代表: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
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主席杨俊文委员: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大难题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代表:推进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关键是创新人才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委员:大力提升企业的人才集聚度
创新驱动——
打造经济增长强劲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委员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以改革激励创新。”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昭玲代表说,应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李昭玲说,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增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主席杨俊文委员认为,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市场。当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健全起来之后,中国创新将大有可为。
体制破冰——
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
代表委员们认为,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李昭玲说,为解决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低效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改革方案要真正落实,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是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科研阶段划分的。在各个计划之间缺乏关联和连接,容易形成‘肠梗阻’。真正的创新驱动,一定是问题导向,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实现上下游研发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无缝衔接。”李昭玲说。
如何激发创新活力,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杨俊文说,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大的难题。基础研究成果出来了,还需要再开发,最终才能推向市场。
“做创新,成果利用的理念很重要。”杨俊文说,创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既需要有科研成果,更需要懂市场的人,去研究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有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成果转化,成为产品和服务。
培养根基——
创新优势来自一流人才
“推进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关键是创新人才。”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代表说。无论是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需要着力培养大批各种层次的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何金平认为,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李兰认为,目前创新人才的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4年针对2446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家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目前妨碍企业创新工作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创新人才的培训、选拔、晋升等方面还不完善,容易造成创新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创新难以持久。需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大力提升企业的人才集聚度。
李昭玲说,要充分尊重创造,保证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科技成果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要真正保证科技人员应得的权益,从制度设计上激励创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2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