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引援欧洲时报报道 随着海外华人新移民的增多,以及第一、二代华人逐渐步入中老年,华侨华人如何防老、养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回中国养老热潮逐渐兴起,在“落叶归根”传统观念的感召下,大批在海外的华侨华人选择回到故乡,颐养天年。
调查发现,有意在中国买房的北美华人中,以第一代移民所占比例最高,“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依然深刻影响着他们。他们往往不是专业人士,没有国外大学文凭,外语也不是很好,在国外总欠缺归属感。尤其是退休后,身边的华人朋友不多,外国朋友又相交不深,孤独感就更为强烈。可口的家乡饭菜、亲切的乡音乡情,凑成一桌的麻将牌友……如此晚年生活,在异国他乡很难享受到。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已不输于欧美发达国家。较之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似乎“人气”更热闹。和海外不相上下的生活条件加上原本就熟悉亲切的文化氛围,对于一些移民海外多年的华人而言,回中国安度晚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除了落叶归根的乡情,养老也少不了考虑经济因素。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计划退休后回中国养老的海外华侨华人,有的已开始将钱换成人民币存到中国以求保值升值。
此外,回中国养老的成本相对较低。部分退休华人的收入不高,仅靠积蓄或政府的养老补助生活,日子并不宽裕。同样多的钱,回中国生活舒服很多。比如在美国,平均退休年龄为65岁,一些人迫于生活压力,到了退休年龄还要继续工作。而在中国国内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提前退休,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晚年生活。
同时,老年华侨在海外往往容易成为弱势群体,得不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此外,文化隔阂和语言壁垒也是他们想回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想回国养老的“老海归”仍面临着诸多疑虑和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身份确认。不少人已入外籍,国内户口已注销,再重新恢复起来遇到不少困难。即使还原成中国国籍,由于此前没有缴费,也很难享有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国外的福利也一并放弃。一些人选择继续持有国外绿卡,但为了保持身份和福利,又不得不两头跑。对老年人来说,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是不小的考验。
上海国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封从德多年来遇到过多起海外华侨华人欲回国养老,在房产、保险等方面产生的法律纠纷。
封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些人的房产是解放前置办的,或者只有使用权,如今被亲戚实际使用,要追讨、理清产权关系,需要长时间调查取证,海外老人耗不起精力和时间。有些人出国前和原工作单位拗断关系,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中断,如今接续不上,原单位可能已经破产或被兼并,解决难度很大。这些都是归国养老面临的实际问题。”
随着第一代华人回中国养老需求的增加,中国政府也开始加速推动华侨回国的进程。如今,华侨回国定居政策已经日渐完善。
福建省就在2014年年初出台了“回闵落户”的新政策。广东东莞通过给归侨老人发放社保卡和“身份确认证”,来确认归侨身份。不少困难归侨不仅享受到生活补助,还被纳入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内。其他省市也有对老年归侨的相应政策,例如对于低收入归侨老人,政府都会发放养老费和服务补贴。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华侨农场积极谋发展,提高归侨侨眷生活质量。媒体报道,有关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华侨农场侨民安居乐业、产业结构优化、整体发展加快。
据温州侨网报道,2014年9月,温州文成县出台政策,允许华侨回乡使用农村宅基地建房,解决了部分归侨的“定居”难题。
2014年初,广州市制定了《关于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有条件地放宽了原户籍地非广州的华侨回中国定居申请。
另据浙江《温州日报》报道,2014年10月,温州市华侨回国定居网上审批系统已正式启动。该审批系统启动后,温籍华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手续审批流程,办理时间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速40%。
除却物质条件,很多归侨老人的亲人不在身边,归侨侨眷空巢家庭的心理需求更要引起关注。由于很多空巢父母整日在家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加之思念远方的子女,往往心情抑郁、寂寞难遣,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南宁-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时常向归侨老人征集“微心愿”,制作成服务菜单。老人渴望丰富娱乐生活时,党工委就开展各种游园活动,让老人多多参与。这仅仅是中国“暖侨敬老行动”的一个小剪影。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归侨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大多长期居住在国外,逢年过节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这种对亲人的渴望。中国侨网报道,2014年,中国各地在开展“暖侨敬老行动”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在每个节日为侨界老人设计精彩的活动。
中秋佳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雪峰镇城南社区40余名侨界老人在社区居委会参加了“暖侨敬老-迎中秋”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和老人们围坐一桌,吃着象征团圆的月饼、忆着峥嵘岁月、话着家长里短,度过了一个热闹、温馨的传统佳节。
专家指出,对于归国养老的华侨华人们,政府要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也要依靠民间力量参与养老,让制度有保障,让设施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