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隔3个多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决定降息。此举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减轻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在全球超过10家央行于2015年降息后,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2015年以来,受美元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等因素影响,印度央行、瑞士央行、丹麦央行、土耳其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纷纷降息。中国央行也加快了货币政策调控的节奏,此次距离上一次在2014年11月22日的降息仅3个多月。
与上次降息时相似,此次降息继续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中国央行此次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推动融资成本回落
之所以选择此时降息,与实际利率水平上升相关。受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近几个月以来,消费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工业品价格降幅扩大,对实际利率水平形成推升作用。从2015年1月的数据来看,CPI同比增长0.8%,创出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此外,PMI、进出口和外贸数据均较为乏力。因此,此次降息也在市场意料之中。
由于当前物价涨幅处于历史低位,为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当前降息是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降息能够缓解融资贵问题,增加企业投资意愿。
此前有人认为,降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但降息实际上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回落的重要政策指引。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再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可望直接对金融机构贷款实际利率产生一定下拉作用。与此同时,存款基准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带动各类市场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行。
这从上次降息的效果就可见一斑。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以来,当年12月的数据显示,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不含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6.92%,比降息前(2014年10月)下降0.44个百分点。
“估计这次降息还会进一步起到降低名义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这次降息基本属于对称性降息,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下调,也会为贷款利率下降提供较多的空间。
利率市场化再加快
3个多月后,央行再度扩大存款利率浮动空间,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持续提升,已初步形成差异化、精细化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而在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在这一配套制度已经箭在弦上之际,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同时,随着理财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负债类产品已自发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此外,资本项目也在逐步开放,这都推动我国必须要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加速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也可控。”马骏认为,去年11月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之后,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减弱,有些银行甚至没有用足上浮空间,表明均衡存款利率已经离上限不远了,这也将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的模式转型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央行相关负责人同时强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拓宽,有利于促进其完善定价机制建设、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并且有利于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货币政策取向未变
市场较为关注的是,此次利率调整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实际上,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背景下,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通胀率)就会上行。因此,马骏认为,不应将此举视为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在通胀率下降及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之下,适当降低基准利率,努力保持实际利率的基本稳定,目的就是维护中性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此次降息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已接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进一步大幅频繁下调的空间已经不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鄂永健认为,本次降息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央行半年内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还将继续寓改革于调控之中,适时通过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等方式,继续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