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吸引外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目标。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基建、装备唱主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12日报道,2014年,中国“超级推销员”李克强总理将中国的高铁等装备制造业推销到了国际市场。今年,“走出去”的行业仍是以基础建设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表示,对于中国铁路“走出去”,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主体。在国外建了铁路之后,还有铁路装备出口和周边资源开采、土地开发、后期运营、维修服务等业务,这些将带来巨大收益。因此,基建企业最希望能够将基建项目本身和后期的一些高附加值业务捆绑起来。
不少企业看中“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投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郑跃文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大大改善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环境,降低跨国经营风险,有助于民企通过“走出去”开拓境内外两个市场,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而这些投资机会包括了通路通航、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等。
“中国创造”应抱团出海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表示,中国企业未来的创新不能仅限于本国市场,要将长远的目标放在全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具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而核心竞争力则来自于知识产权工作的积累。
“我们不仅要把高铁技术输出出去,还要输出包括联想集团的电脑和服务器在内的自主创新产品,以及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和产品。我们不仅要向国外输出物理的高速公路,还要向国外输出信息的高速公路,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来带动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杨元庆表示,从联想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用“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来赚外国人的钱。
“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作为企业,要想参与国际化竞争,就必须加大自主创新,成功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表示,目前,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上的困惑。比如,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国外竞争对手布下的专利陷阱,而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危机的能力有限,因此,中国企业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同竞争对手对抗,在交锋中也处于被动。
针对这种情形,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企业应该联合起来一起“走出去”。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可以避免一些损失,而一起“走出去”规模更大,更容易引起当地的重视与支持,效果更好。刘永好指出,“抱团出海”是一个可行的选项,可以让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创造更大的价值。
需要国家顶层设计
3月6日,国资委批复同意南北车合并,释放出了防止恶性竞争、统一布局出海的信号。而如何在对外竞争中保持优势,还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建集团原董事长范集湘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处于中低端,呈现出无序、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明确的,但是支持“走出去”的措施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国家合力。
王梦恕告诉记者,中铁建、中铁目前已经在海外一些地区从事矿产开采等业务,但有些后期业务非其所长。希望以后国家层面有一个统筹考虑,能够将基建企业和国内其他企业进行捆绑,形成一个团体来竞标,以实现利益补偿。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认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要有通盘考虑的合理布局,不要一哄而上。
核电被视为继高铁之后的又一张出海王牌。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表示,春节前夕,中国和阿根廷签署了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中国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ACP1000)成功出口拉丁美洲,迈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作为我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安全上有优势,经济上有竞争力,可以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孙勤表示,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资约250亿元,可以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150亿元。核电“走出去”具有很强的牵引、带动作用,这在经济新常态下意义更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