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不久前,德国联邦创新企业协会发布了《德国创新企业观察2014年度报告》称,德国创新企业成为“创造就业的引擎”。在受访的903家创新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创造了16.8个工作岗位,并将在2015年平均再新增10个工作岗位。“今天的创新企业,就是明天的中型企业。正是无数成熟的中型企业,支撑着德国的经济”。
培养创新企业最常见的模式是建立孵化器,为其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运营企业所必需的法律及管理培训,帮助其融入行业网络以及申请政府层面的资金资助。这种孵化器的建立者多为高校和有政府背景的社会团体,“孵化期”通常为6到18个月。
全景摄像机公司Panono,就是由3名柏林工业大学电脑工程系的学生创立,并从学校的创业孵化器成功走出。手掌大小的球状摄像机共有36个摄像头,抛至空中最高点时,会自动拍照并通过网络后台迅速生成全景图像。
在首席技术官、联合创始人秦谦看来,公司的创业路程颇具传奇色彩。2007年,在南太平洋一座小岛上度假的创始人之一普法伊尔发现,急需一种便携的全景摄像机,以便随时将美景完整保留。于是,普法伊尔将此作为硕士论文题目,于2011年开发出第一款成品。“随后,柏林工大孵化器项目负责人主动找到我们,问是否有兴趣成立一个创新公司。”秦谦向本报记者介绍孵化过程时说,“对初出茅庐的学生而言,孵化器最大的优势是其庞大的社会网络,并在创办公司所涉及的法律、政策以及繁琐的程序上,给予咨询和指导。”
传统孵化器提供的是一种公益性的扶植,而专注培养金融服务领域创新企业的芬跃公司,提供的则是商业性的专业培育。它每年会选择4至6家企业,提供50万到500万欧元不等的初始基金,以股份形式注入,并从市场、销售、法规、人力等多个方面,向企业派遣专家团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招募扩充自己的管理人员,逐渐脱离芬跃专家团队的帮助,最终走向独立。从始至终,创新企业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芬跃则通过股份分红的方式盈利。
然而,开办创新企业,德国人首要的考虑还是风险的大小。莱比锡商学院创业孵化器项目负责人张瑾对本报记者表示:“自主创业在德国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同样是50%的成功率,对美国人而言,意味着有一半的成功机会,宁可尝试后失败,也不要日后后悔;而在德国人看来,成功率不高于50%,他们就不会轻易尝试,要把所有失败的可能都考虑清楚、一一想出对策,才着手去做。”
《德国创新企业观察2014年度报告》里,有一项数据不容忽视:有63.3%的创业者认为,在过去一年里,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有所下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为了不少创业者心里的一道坎。对此,张瑾表示,创新企业离开孵化器后,孵化器团队依旧会进行定期追踪,并继续扮演“导师”的角色,给予必要支持。对于创业失败的公司,会与之共同分析失败原因,探讨解决方案,甚至提供心理辅导。德国联邦创新企业协会理事波恩对记者强调:“对创业而言,比起培训和辅导,亲身经历的那些失误和挫败,才更会指引你成功。商业的秘密,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干。”
(本报柏林4月2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7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