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德国 >

“工业4.0”强化德国经济领导权

2015-03-23 07: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工业4.0”强化德国经济领导权
——专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


  编者按:

  工业4.0是近几年,美、德、英等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浪潮,以信息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为重点,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德国将这场变革视为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将之命名为“工业4.0”战略。

  而就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工业4.0”无疑是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中国制造2025”便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

  工业4.0概念,一个老牌制造业强国——德国打造的概念,究竟对德国经济、欧洲经济有怎样的影响呢?中国能遵循德国的工业化之路吗?而加入到这场新型工业革命的中国,又将如何演绎怎样制造业新篇章呢?对此,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黑色的长呢大衣、深灰色的羊绒围巾,以及同样深冷色系的领带,初次见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他的打扮给《国际金融报》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德派十足”。作为一名德籍华人,冯晓对德国经济发展不仅有着深入的研究,更有切身的体会。

  “德国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概念,这不仅仅是为了提振本国经济而喊出的口号,它希望欧洲,乃至世界更加聚焦德国。”在冯晓看来,德国自然有它的“野心”,“两德统一以后,德国始终希望通过欧盟在全球发挥引领作用,尤其在经济上它不只是一名参与者,而可以是一名规则的制定者。”

  德国的底气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率增长1.6%,德国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在乱成一锅粥的欧洲里,可以说是难得的靓丽。而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自信的放话——“2015年德国经济完全可以实现1.5%的增长”,着实振奋人心。德国智库IFW最近更是将德国2015年GDP增速预期从1.7%上调至1.8%,将2016年GDP增速预期从1.9%上调至2.0%。

  而欧元区另一“老大”法国公布的数据却暗淡许多:法国2014年GDP增长率仅为0.4%。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已连续3年实现公共财政盈余:2014年德国财政盈余为180亿欧元,占其GDP的0.6%。但2014年,法国政府还在努力同削减赤字作斗争——截至2014年12月,法国财政赤字累计856亿欧元。

  种种迹象显示,如今的德国已经俨然成为了欧元区经济增长引擎,若不是德国强有力的经济增长保障,很难想象2014年欧元区还能实现0.9%的增长。

  为什么在深陷紧缩囹圄,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的欧洲,德国经济的表现可以如此独树一帜呢?

  对此,冯晓向记者道出了德国“脱颖而出”的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全球经济出现了货币财产大于实物财产的不对称现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制造业状况却相当良好,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保证了德国经济在危机下可以正常运转。

  “影响经济增长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生产成本。这两方面德国都具有相当竞争力。”冯晓表示,德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很高,工业4.0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引领性口号;而在马克转欧元的过程中,德国相对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4.0的“野心”

  然而,在欧洲强大的工会影响下,即便是德国,压劳动力成本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去年第四季度劳动力成本按季升幅加快至1%,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

  要想保证德国经济在欧洲和全球的竞争力,以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关键。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至此,工业4.0概念开始“横扫”全球。

  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互联网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经济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工业4.0势必需要用更多的实物资本来替代劳动力,短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因为工业4.0时代工厂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和技术人员了。”冯晓强调,“但长期来看,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都是有好处的。”

  冯晓进一步解释道,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总量是扩张的,这就会吸纳新的劳动力。原本因为智能工厂的产生而被淘汰下来的过剩劳动力,将会随着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通过自我学习和升级,转化为经济总量扩张后所需要的更高效的劳动力。

  当然,冯晓也特别强调,德国的工业4.0并非一国战略,而是面向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这其中自然有它在地域政治和全球经济战略上的考量。

  “在全球政治、经济活动中,德国并不满足于扮演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角色,而始终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然而,要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便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保障,而从经济规模上看,单靠德国则显得单薄。”冯晓指出,目前,欧元区经济总量达13.5万亿欧元,仅次于美国,而作为欧元区的“老大”,德国与欧元区的关系自然是“欧元区强则德国强”,因此,工业4.0解决的不仅仅是德国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更是整个欧元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既然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那自然便成为一系列标准的推动者。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公开表示,德国可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尽管至今德国官方并没有透露这些标准的相关内容,但据悉,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由此可见,工业4.0不仅仅是为了提振德国本国经济而喊出的口号,它希望欧洲、乃至世界更加聚焦德国。”冯晓补充强调。

  欧版QE更有利德国

  谈德国经济,自然不能撇开当前麻烦不断的欧元区。

  3月9日,欧洲央行宣布启动每月购买600亿欧元欧洲国家债券的QE项目,至少持续到明年9月,规模至少1.1万亿欧元。

  “相比欧元区其他成员而言,这样的货币政策对德国自然是更有利。”冯晓告诉记者,欧版QE带来的直接影响自然是欧元的疲软,德国出口商无疑是从中获得较大利益的群体之一,而德国多年来的经常账盈余还将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在冯晓看来,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欧元区被结构性问题所困扰,这涉及到整个欧洲经济布局。“欧洲内部需要的是互补性经济格局,而不是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对抗。欧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难以解决的,需要适当使用财政性地区和部门结构政策。然而,使用这些政策难免会干预市场,引发关于公平竞争的争论,这是欧盟主要成员国未必希望看到的。”

  那么,工业4.0能否改变未来的欧洲结构布局呢?冯晓笑着告诉记者,“工业4.0只能做到降低要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还不能解决欧洲的结构性问题,这不仅需要市场调节,中短期内更有效的是采用财政政策来推动。”

  而近期,希腊和德国日益升级的“口水战”,也成为动摇欧元区稳定的一大风险。

  自希腊新总理齐普拉斯今年1月上台后,德国和希腊政府的紧张情势升级。齐普拉斯承诺结束财政紧缩,并将财政紧缩之错怪罪到德国总理默克尔头上。希腊国防部长卡门诺斯则一味强调希腊退欧后果的严重性,他在最近的专访中表示,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将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西班牙和意大利也会退出。

  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是一副“希腊爱退不退”的态度,她认为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情况“可以对付”,因为希腊退出对其他成员国造成的“连锁影响”有限。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日前更是表示,希腊可能会跌跌撞撞地离开欧元区。

  德国大部分民众的态度也与他们的领导人站在了一起。今年3月13日,德国公共广播电台ZDF发布的一份民调显示,52%的受调查者不想希腊留在欧元区内,相比上个月41%的比例有所增长。而80%的德国人认为,希腊政府“没有认真对待欧洲的伙伴国”。

  德国人的态度变得强硬,影响很大,因为德国是希腊2400亿欧元援助款的最大出资方,也是要求希腊进行预算削减和改革的最坚定支持者。

  在希腊是否会退欧的问题上,冯晓认为,如果希腊拿不出像样的方案向其他成员国证明它有能力走出危机,那么出路可能只有一条,那就是退出欧元区。“考虑到希腊本身的经济体量较小,因此它退欧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力并不大,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所带来的政治负面效应”。

  冯晓认为,一旦希腊退欧,这就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同时,欧元区内其他的成员国,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都会惴惴不安,有了前车之鉴,不难保证下一个被“逐出”的就是他们。

  “希腊退欧并不是欧元区所愿意看到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让希腊离开,但希腊问题不能是一个无底洞,否则其他成员国也会效仿,所以如果齐普拉斯不拿出方案一意孤行,那么舍弃这一‘盟友’便成为欧元区惟一的选择了。”冯晓最后强调道。

    本报记者 赵怡雯 《 国际金融报 》( 2015年03月23日   第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