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教育 >

大学生“挂科”,找家长合适吗

2015-02-17 08:15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学生“挂科”,找家长合适吗(微议录)

  寒假期间,少数高校开始通过信件、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家长反馈考试成绩,有的甚至要求家长签字,辅导员还将进行电话确认。一些学生坦言,这简直是不让人好好过年了。

  “找家长”,是很多人在少年时期都经历过的学校教育方式,那种忐忑心情依然记忆犹新。发挥监护人对孩子学习成长的监督作用,效果也比较明显。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这种方法是否依然适用?面对“挂科”等学业不达标问题,我们应倡导怎样的现代教育理念、采取怎样的科学教育方法?这值得高校和社会思考。在此,我们摘编了几篇微友来稿,供大家参考。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者

  

  知会家长当成为常态

  学校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在中小学阶段司空见惯。大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觉,可因为沉迷网络等而荒废学业者大有人在。“挂科”是个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和思考,以致影响学业。

  其实,许多高校在招生时还是“蛮拼”的,可事后鲜有学校再主动联系家长,尽到告知义务。期待学校在告知方式上能有所创新,更加常态化。大学生要理解学校的苦心,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大学生虽已成年,也有隐私权,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学习状态的重要信息,家长应当有必要的“知情权”。

  ——@雒会龙

  找到航向远胜于施压

  上大学时,参加过一个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对未来目标越清晰的学生,成绩越好、表现越积极,而目标模糊的学生则大多对学习、生活表现出消极情绪,更容易陷入网瘾等负面状态。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那些荒废学业的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漫无目的。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与彻夜打游戏一样,没有意义的消磨,以至于“挂科”也不为所动。

  大学是人生的岔路口。无论要走多远,都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向。对“差生”而言,找到航向更胜于考得高分,与其用“家长”施压,不如引导他们树立目标、走上正轨。对此,大学教育责无旁贷,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培养体系,传道授业的同时勿忘“解惑”,使学生对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清晰的定位。

  ——@石久砚

  干预教育要辨证施治

  我大学惟一的一次“挂科”,是第一学期的英语考试,至今印象深刻。所幸,学校没有通知家长,通过补考后在学业成绩里也没记录,对评选奖学金,甚至保送研究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对大学新生来说,倘若因为某一科目“挂科”而被告知家长,无疑是沉重的压力。学生“挂科”现象严重,应深入了解原因,采取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是因为沉溺于网络、长期翘课所致,学校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干预教育。如果是因为长期从事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所致,则要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大学阶段,本是大学生心理断乳、精神成人的重要时期,是离开父母怀抱、适应社会、放飞自己、自立自强的关键“加油站”。高校理应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合适的条件环境。用教育小学生的方法来教育大学生,效果不仅不会太好,更会引来他们对父母的心理逆反,导致他们在大学阶段仍然“长不大”。

  ——@大春

  从教育衔接上找病根

  少数大学生荒废学业、无视“挂科”,有的在初高中阶段就埋下了隐患。很多老师说:“高中好好努力,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出息,上了大学就可以好好轻松”,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观念,上大学就应该放松。一旦踏入大学校门,就从高度紧绷状态“放松”下来。殊不知,绷紧的弹簧一旦松开就很难再回到从前。因此,关键是增进教育改革共识,尤其是推进考试制度迈出实质性的改革步伐。

  从目前的教育大环境看,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同高等教育衔接的应试教育不改革,高等教育也很难独善其身。初高中阶段多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不要逼得太紧,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便容易在紧和松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蓝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