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捕滥捕仍然存在,渔民上岸如何保障
长江全面禁渔,到底难在哪里(阅报)
4月1日起,长江流域进入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除了持有特许证的渔民可以捕刀鱼外,其他捕捞作业全部禁止。4月20日,随着刀鱼特许捕捞期截止,长江南通段率先进入全面禁渔。全面禁渔后,记者针对是否还有偷捕现象及上岸渔民的生活情况等进行了调查。
破拆违规网具,重点打击偷捕行为
中国渔政32541号,是今年长江南通段春禁执法的主力船。22日,记者随船出发,来到苏通大桥东西侧水域。水面上漂浮着许多白色的浮子,而浮子的下方则是一张张大开口的网具。
此类网具大小通吃,只要是涨潮时游进网内的鱼虾,“一个都跑不了”,南通渔政支队科长陈景雄说。为此,渔政执法人员对江面上的违规网具进行现场破拆。据介绍,以往每次执法行动能清除数十张违规网具。
打击偷捕工作,是每年禁渔期的重点和难点。偷捕的方式各种各样,夜间电捕是最恶劣的方式,不仅会电死大量的鱼,即使是幸免的鱼生长也会受到影响,难以继续繁殖。
记者了解到,禁渔期内,各地渔政、公安、边防、海事等有关职能部门还将进行联合执法,此外,工商部门重点对水产品经营者和餐饮业业主进行不定期检查,杜绝非法渔获物的流通,确保禁渔期间“江上无渔船、岸边无渔具、市场无江鱼”。
渔民上岸遇困扰,生活如何保障是关键
农业部数据显示,长江禁渔期制度涉及沿江10个省份,渔船37914艘,专业渔民145339人。禁渔后,专业渔民的正常生活将受到影响。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渔民在禁渔期间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是禁渔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最关键因素。
江苏省长江“春禁”涉及1万多名渔民。春禁期间,江苏省政府规定,市、区财政和镇(街道)参照低保标准,给渔民发放补贴。以泰州为例,除了每年给予的禁渔期生活补贴,泰兴市财政还增加了平均每条船1000余元的柴油补贴。
在南通沿岸,刚卖掉渔船、彻底上岸的船老大张宏建告诉记者:“我们都很困惑,上岸后不知道能做什么。不少人铤而走险,在禁渔期偷捕。”生活习惯转变难、“捕鱼来钱快”成为一些渔民禁渔期偷捕的主要原因。
为此,江苏多市正积极开展对专业渔民的技能培训,同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引导他们进入养殖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努力让渔民上岸“有事做、有钱赚”。
禁渔需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根据监测数据和渔民反映,长江禁渔制度实施以来,鱼类生存环境优化,生物多样性指标明显好转,渔业资源有所上升。但有资料表明,长江的资源量已支撑不起14万多职业渔民的基本生活。无论是从渔民长远生存出发,还是从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出发,在长江流域开展“退捕还鱼”已十分紧迫。
“如果能够做到全面禁渔,肯定会让长江获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从2006年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长江全面禁渔10年。不过,全面禁渔是一个系统工程,禁渔后,渔民的出路问题、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的综合管理,打击盗鱼、私自捕鱼的长效机制等都需要系统研究,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每个省份的情况不同,禁渔不能‘一刀切’。”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管办的刘晓强介绍,农业部已经建议有条件的省份尽量扩大禁渔区域和延长禁渔时间,并正在考虑制定长江渔民退出补偿机制,引导渔民逐步退出天然捕捞。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禁渔只是短时间内保护渔业资源的“缓冲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保护问题。像污染、航运、水利工程对渔业资源都有严重影响,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休渔禁捕、投放鱼苗、水质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这样,长江渔业资源才能真正得到休养生息。
《新华日报》 4月28日6版
记者付奇、王晓映 本报有删节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9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