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新论:根治校园欺凌,惩戒关爱需并重

2018-01-18 07: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根治校园欺凌,惩戒关爱需并重(新论)
 
 
杨 鹏
 
  根治校园欺凌仍需进一步找到“病灶”,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惩戒失范行为的同时,关爱那些有错失的孩子
 
  
 
  近年来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校园欺凌问题,暴露出一些学校教育管理在公平与质量方面的薄弱之处。不久前,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教育管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可望有效遏制此类事件多发频发。但若要根治,仍需进一步找到“病灶”,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惩戒失范行为的同时,关爱那些有错失的孩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危机,“自贬自卑”就是青春期心理危机。青少年经历的这场危机是否严重,取决于自我人格确立过程中是否得到周围人足够的肯定。如果孩子学业成绩不符合家长老师的期望,或者行为有过失,得到的往往是否定性评价甚至某种“伤自尊心”的社会制裁,“自贬自卑”心理就会形成。他们缺乏安全感,因而急切期待结交“死党”,寻求接纳与认同来抵消外部社会排斥所构成的压力。
 
  家长、学校越是否定他们,他们就越是需要小圈子给予的心理扶助。为了强化小圈子的凝聚力,他们往往创造出圈子的特有话语体系。统一行动就是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一致性的行为,相互确认: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在一起。戴同样的饰品、唱同样的歌、一起吃饭逛街……都是以一致性行为表达对群体的归属。有时候,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有些孩子还会通过“干坏事”来强化内部统一,因为只有刻意做一些“他们”禁止的事情,才能显示“我们”的存在;如果符合“他们”的规则,那就变成投靠“他们”,背叛了“我们”。可以说,青春期孩子的本能促使他们急切寻求朋辈群体的接纳,特别是在自己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时。
 
  从这个角度理解,青少年的校园欺凌行为,尤其是集体施暴,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表达。施暴群体并非与受害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他们通过实施主流社会不允许的违规行为,才能求得群体成员间的心理认同。以上分析并非为暴力行为辩解,这种亚文化心理对于孩子自身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必须加以矫正。必要的惩戒措施能够让孩子明辨是非,尊重规则,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可谓正当其时。
 
  然而,我们还应该找到“病灶”,对症施药。那些孩子缺乏的“良药”就是学校、家庭、全社会的接纳,是教育者真心的关爱。我们也必须反思当前教育观念方面的误区。一些学校、家长唯分数论,动辄祭起“名校”“状元”“精英”的大旗,目光却偏离了教育的本真。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也让代际沟通越发困难,社交媒体亦强化了青少年“圈子文化”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认识到:必须关爱每个孩子,特别是关爱那些被贴上“差生”“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才能实现十九大报告所要求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帮助孩子们度过青春期心理危机,让他们成为可造之材。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