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时评:家庭是个好东西

2015-03-11 10:49 来源:人民日报

家庭是个好东西(人民时评)

    胡一峰

  如果说,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那么,成人后如何塑造自己的小家庭,却与自我意志密切相关。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
 
  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这三个“注重”,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行的优良传统,也是维系中华精神的一块文化基石,引发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共鸣和热议。

  前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视为由个人而至天下的重要纽带,而“齐家”之“齐”又有赖于好的家教和家风。因此,在中国,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来说,“家”都是一个温暖而有内涵的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重视家庭建设以及三个“注重”,带给人们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家庭呈现出结构简化、规模缩小的态势,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意义并未削弱,反而在新的层面得到强化。家庭对人的情感慰藉作用就是如此。现代生活节奏很快、经常令人有“压力山大”之感,家庭为人们提供了避风港,让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心灵重回宁静。

  同时,家庭的情感意义也渗透到家庭各项功能之中。以养老为例,孔子早就敏锐地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养老不仅是给父母一口饭吃,还要有“敬”。其实,幸福的晚年仅有伦理层面的“敬”还不够,还需情感层面的“亲”。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孔子所谓的“能养”必将以社会化的方式变为最基本的养老需求,对“敬”与“亲”的要求则将进一步提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或许可通过道德教育习得,但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却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它有赖于长时间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家教和家风的熏染。

  另外,当代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家庭对于道德养成的意义也随之凸显。作为社会化的一环,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也是“规矩”养成之所。我们为人处世的很多基本法则是在儿时的饭桌上或长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家教和家风,体现的正是家庭的道德规约力。一个人长大了是否“守规矩”,与其家庭密切有关。

  如果说,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那么,成人后如何塑造自己的小家庭,却与自我意志密切相关。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好的家庭,洋溢着正派清朗的风气,家庭成员志趣相投、互相规约、和睦美满。畸变的家庭却以权势、财富为“共同目标”,夫妻为奸、父骄子奢,最终成为社会肌体之癌。历数这几年被打掉的“大老虎”,往往出现家庭式甚至家族式贪腐的特征,抓住一个就牵出夫妻、父子、兄弟以及小姨子、大舅子等一堆,教训何其深刻。

  回想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家庭是个好东西。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相亲相爱的亲情从一个个家庭流淌到全社会,使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注重家庭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