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一周绿评:治污永远在路上

2015-02-28 09:16 来源:人民日报

治污永远在路上(一周绿评)

    武卫政

  ■困扰我们的除了空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有问题该治都得治,不能等治好一个再治另一个

  春节前夕,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各地治污工作均有一定进展,但是大气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2012年首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2014年只有8个城市达标。

  污染物浓度下降,是衡量环境质量改善的硬指标,那么改善环境质量,又是为了啥?我们知道,国际上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卫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可见追求环境质量达标,不是为了数据好看,不是为了向上级交差,不是为了脸上有光,而是为了每个人的健康。

  过去,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2012年2月29日,国家发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年率先在74个城市实施,这几年逐步扩大实施范围,2016年1月1日将在全国实施。但是,按照目前的治理状况,全国近400个已按新标准监测环境质量的城市要达到这一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污染源头来看,大企业、大电厂的燃煤排放被纳入管理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散煤污染还大量存在;路上跑的私家车、公用车被管起来了,船舶、飞机、火车、施工机械、农用机械还未进入管控视野。从污染物构成来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烟尘、粉尘还未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没顾上管的部分,情况好不了,就是管起来的部分,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更要命的是,我们的污染物排放量太大了,这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关系,改变这些谈何容易。

  与过去比,我们的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是高了,与世卫组织的标准比,它刚刚与其过渡目标1接轨。世卫组织的标准中还有过渡目标2、过渡目标3,最后才是正式的标准即空气质量准则。比如PM2.5浓度,我们把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作为达标线,世卫组织的准则是年均值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25微克/立方米。

  有人说,达到我们自己的新标准尚且费时费力,国际标准那么高,想都不要想。这事得从两面看。世卫组织的标准确实很高,我们从国情出发,只能制订并追求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标准。超越发展阶段制订过高标准,定了却难以实施,是典型的瞎折腾。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考虑高标准,更不能说我们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大气环境就算治好了。

  许多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的高标准,但是他们在不断加严自己的标准。1997年美国发布的标准中,PM2.5浓度日均值为65微克/立方米,2006年他们将其调整为35微克/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好环境的期望值会“水涨船高”。我们的空气质量新标准,就是参照发达国家的情况制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大气污染永远在路上。

  还应该认识到,困扰我们的除了空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哪一个都不能突破质量底线,有问题该治都得治,不能等这一个治理好了再治理另一个。治理三方面的污染,中央和地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逐年增长,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2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