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促进改行就业学习与继续教育
让劳动者掌握新技能
本报驻德国记者 花 放
位于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曾凭借发达的采煤业与钢铁制造业两大支柱,发展成欧洲乃至全球赫赫有名的工业区。然而,到20世纪50年代末,鲁尔区先后遭遇了“煤炭危机”与“钢铁危机”。由于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当地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从传统的重工业领域开始转型,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面临着关闭停产等问题,其造成的高失业率更是对社会民生造成冲击。当时绝大部分煤炭、钢铁行业的工人受教育水平很低,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后找到新工作就显得很困难。
1968年,北威州政府正式发布了鲁尔区1968—1973年发展规划,由此开始从被动的危机管理变为有目标的经济结构转型。规划中明确规定,要给那些因工厂停产而失业的煤矿业从业者一个适应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发放补偿金和补助金。
在当时的德国,从事与自己所学职业技能对口的人大概只占到总就业人口的一半,大量劳动者需要满足新工作要求。因此,再就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促进改行就业学习与继续教育,使更多的失业者可以掌握相关技能,实现改行再就业。
规划明确指出,对那些通过职业培训,学习、拓宽职业知识以及参加改行再就业培训的失业者和求业者,相关联邦机构可通过支付生活费、承担其余费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持。特别是改行再就业者,在职业培训中产生的经济压力,由当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德国以及北威州各层面进行补偿。
鲁尔区设立了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并于1962年建立了波鸿鲁尔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应运而生,也进一步为鲁尔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强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医院、公路与轨道交通系统,改建休闲公园和购物中心等,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目前,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仍在进行之中,已从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区逐渐成为拥有大量优质劳动力的第三产业集中区与工业文化旅游地。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