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未来宇航牛旼:商业航天应务实创新 杜绝急功近利和过度炒作
2018-11-12 20:12 来源:人民日报欧洲网
人民日报欧洲网11月12日电 (记者:翁小慧 黄梅)想给女朋友一场浪漫的表白,可以委托公司用卫星打造“太空礼花”?看似遥远的场景,“在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了,目前要解决的只是成本问题。”11月10日,在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西安未来宇航科技研究院执行的2018首届丝路商业航天大会现场,未来宇航创始人牛旼接受人民日报欧洲网专访时说。
过去的两年里,牛旼曾投出蓝箭空间科技(火箭制造及发射)、微纳星空(卫星制造)等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公司。牛旼认为,中国经过60多年的航天工业技术积累,随着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中国也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并对商业航天领域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中国未来也有望出现能与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OneWeb(一网公司)比肩的商业航天公司。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务实创新,杜绝热钱的过度炒作。
记者:牛总您好,一系列的商业航天论坛的承办,让业内广为认知了未来宇航研究院。那么您能给介绍一下未来宇航研究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吗?它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牛旼:未来宇航研究院的定位是一个专注于商业航天合作交流的一个平台,希望打造成一个创新型的组织,未来宇航研究院的使命就是“探索未来宇航科技,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我们的主要业务呢包括:在业内是一个行业媒体,承办和主办各种商业航天相关的活动,推动国内外的商业航天的发展和交流工作,另外还提供资讯、智库的服务,对企业还提供投融资合作平台以及资源对接的平台,因为我们自身也有一支专注商业航天的产业合作基金。因此未来宇航研究院不仅仅是一个智库平台,也是一个创新型的产业机构,更是一个商业航天的产业联盟,由来自航天系统、高校院所、商业公司及投资机构的航天技术专家和产业专家组成。
记者:本届丝路商业航天大会和上一次航天日的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有什么不同?本届的亮点有哪些?
牛旼:首先有一定的区别,航天日活动是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国际化的大型论坛,而本届呢首先定位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西安,它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西安也具备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基础,还有丰富的人才和配套的资源。在西安举办商业航天产业大会今年是第一届,我们的目标是立足西安,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服务“一带一路”,打造太空的丝绸之路,我们也希望未来更多的商业航天类企业在西安落户,进而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本届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发布了“丝路太空小镇”的计划,我们希望能够把最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优势力量,最终服务于陕西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一带一路”。
记者:您觉得商业航天的侧重点是创新航天技术,还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牛旼:我认为二者是要有机结合的,“商业航天”从这个词上来分就是一半的商业一半的航天,航天就代表航天科技和航天技术,本身呢商业航天就不是从零做起的,是站在国家62年航天的积累和建设上发展起来的。商业航天,光有航天是不够的,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怎么解读它是一个商业的问题,就是最终谁为航天的成本买单,谁在产业链的最下游?因此我们除了要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要对商业模式创新,让航天更加的市场化大众化,这也是未来宇航研究院的使命。
记者:您认为未来商业航天产业的前景如何?商业航天企业目前盈利了吗?
牛旼:首先前景是非常的广阔而美好,从全球统计来看,去年的产值2705亿美元,从我们国家来看,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八千亿人民币。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和打造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包括2016年颁布《2016中国商业航天白皮书》,明确鼓励民进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现在正是政策的春风期。对商业航天公司来说,我们认为现在属于航天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在这个阶段,所有制造型企业都会享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红利,会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涵盖政府、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还有比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目前它们普遍是盈利的。而对于运营型和应用型的企业来说,目前还是在投入期,因为首先要完善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完善之后下游的市场才会爆发起来,这将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记者:目前国内运营型的商业航天公司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牛旼:主要还是市场化的社会资本,另外还有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扶持。
记者:如果盈利目标比较长远,国内现在的商业航天公司的资金量能否撑到它们盈利的那一天?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先倒下一大批?
牛旼:任何行业都会有类似的风险,具体到商业航天特别是运营型的商业航天企业,风险会更大,因为前期它要做大量的投入,所以这类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募集资金,这也是它必须面对有问题。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未来宇航和“商业航天产业基金”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牛旼:未来宇航立足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服务于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除了经过严格的筛选去投资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各个细分领域的项目外,还提供资金募集的咨询、对接和帮扶。
记者:因为体制和政策原因,像SpaceX、OneWeb等这样的公司可以拿到NASA或者美国军方的合同,而我们国家级的项目还都是交给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想请您谈谈中国商业航天会不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况?
牛旼:在SpaceX崛起之前,NASA和美国军方的合同大部分是给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或者波音这样的老牌的超大型军工企业,后来SpaceX才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蚕食它们的市场份额。所以我觉得对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来说,首先要技术创新,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提供更高性价比和更有价值的服务,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可能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民营企业。未来国有航天和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两者会有一定竞争,但更多会是合作关系。
记者:既然这个行业有那么多的困难以及很高的盈利门槛,那么您当初为何投资商业航天产业呢?是基于怎样的想法?
牛旼:也是一个机缘巧合,让我遇到了蓝箭航天,国内第一个做民营的商业火箭的团队,才算正式踏入商业航天圈子里来,我们算是属于第一波这个领域的投资者。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产业有很多机会,也遇到了很多从体制内出来创业的团队,于是就决定深耕这个领域。我们认为商业航天目前是一片蓝海,另外商业航天又恰恰能把各种梦想包括:个人愿景、企业价值、国家战略实现的一个领域,这是一个很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所以我认为既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记者: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其中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创业团队,以您专业的眼光来看,您觉得商业航天领域的创业者需要哪些素质?
牛旼:80后、90后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我们国家未来能够和美国、欧洲等在世界航天舞台竞争的最核心力量,因为像美国特别是俄罗斯他们的人才在年龄上是断层的,从五六十岁一下子跨度到二十来岁,而20岁到40岁才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这恰恰是我们国家人才储备的优势,也是我国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生力军。回到创业者的角度,首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强。但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业、从商业到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这非常考验一个团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记者:对于80后、90后的创业团队普遍希望资本“快进快出”迅速盈利的心态,您觉得在商业航天领域可行吗?应该注意些什么?
牛旼:首先急功近利并不是一个成熟和成功企业的特点,它往往会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如果资本过度的催生和过度的关注,也会产生极大的泡沫。当然商业航天才刚刚起步,目前我们统计大概有110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在4月份发布的报告是67家,短短的半年时间这个数字几乎翻番,这说明一个是社会在关注,另外也说明这个市场很被看好。但是商业航天永远是一个高门槛高风险的行业,总是充满了各种的不确定性,所以急功近利的企业一定不会在这个领域走很远。创业者和企业还是要沉下心来,务实创新,拥有过硬技术,结合市场化的运作,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