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旨在教会寻找幸福(新论)
倪志良
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公民责任,拥有远大志向;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矢志终身学习
刚刚告别的高校毕业季,无论是校长的致辞,还是杰出校友代表、优秀教师代表的寄语,不管论述内容和角度有何不同,主题都离不开教育的宗旨、学习的目标。对于就要毕业的学生,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公民责任,拥有远大志向;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矢志终身学习。这一切,都构成了获得幸福的能力。在离开校园之后,学生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这一点。
那么,教育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做些什么?
比如至简。为学上强调“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为学日益”,信息占有尽量多些;为道上强调“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信息处理务必至简。若无至简,杂乱信息堆积过多,反倒让人无从判断、无从决策,无助、逃避行为多发。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内化于心,方能生成有效判断和决策。注重至简,学生才会充盈心灵、充实事业,社会上学无所用的现象才能减少。
比如担当。学习分本能、功利、社会责任、天地责任四种境界。达后两种境界,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最美妙的坚定感、方向感、意义感。毛泽东的“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何等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无不是后两种境界的体现。正是青年时期抱有为国、为公之大志,才成就了他们的非凡人生。在民族复兴之际,学子们更需抵达这样的境界,肩起远大的责任。
比如务实。无论文科教育还是理工科教育,脚踏实地都应是教育应达的目标。只有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为教育使命,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难题脱节的现象才会更少一些,专业化教育禁锢视野的现象才能更少一些,专业之余广泛涉猎的自觉才能更多一些。
不容忽视的是,教育中掺杂的一些虚荣心和功利性,让分数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让本真的教育价值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道术同修,理技共达”的教育理想成为了不可触及的空想。过去,传统旧式教育讲究“袖手谈心性”,重道而轻术,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矫正和改变。然而矫枉容易过正,当下教育看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方法论与独立思考”“远大志向与社会责任担当”“过有意义生活”等能力的培养,问题因此凸显。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口号。至简、担当、务实,沿着这样的方向,学生方能胸怀天下,幸福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效融合,方能不负此生。
(作者为南开大学财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