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仿真”路还长(科技大观)
尚凯元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对上传文档、图片、视频等,都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信息库,能否将它也进行扫描复制,并上传至互联网空间中?谷歌首席未来学家、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预言,这样的情况将会在几十年内实现。
大脑上传,也叫“全脑仿真”,是模拟智力的一种形式。早在2012年,俄罗斯媒体大亨伊茨科夫就宣布,要将人类大脑的思维移植到机器身体中,以此实现人类的“永生”。这一大胆构想吸引了不少领域的科学家投身其中,有些从模拟低级生物的神经元细胞入手,尝试进行生物的“灵魂转移”。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开发的项目“开放蠕虫”已经能够用代码模拟一种名为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并将它们移植到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身上,使得这个机器人能够像线虫一样反应和移动。这与此前通过提前输入算法和数据控制运动轨迹的机器人截然不同。
不过,人脑可复杂多了。其中神经元的数量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超过100万亿个。此外人脑还有着高度复杂的神经回路和化学反应,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每小时可达400公里。要想模拟如此庞大的人脑结构,计算机硬件首先需要有空前大的容量和运算能力。2013年,日本研究人员曾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模仿过人脑运作,结果用了40分钟,只模拟了1%人脑组织1秒钟的活动。
随着计算机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硬件问题或许不足以成为“全脑模拟”的拦路虎,棘手的可能是软件问题。从生物学看,目前大脑对于人类而言还存在太多未知,虽然部分区域的功能已被探明,但人脑究竟依照怎样的“程序”运行还是一个谜。例如,人的意识是数十亿脑细胞之间以难以预测的方式进行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决定了人脑具有机器所不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丰富的情感也是人类大脑一项神秘莫测的功能:同是饮酒,有的人“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的人却“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有人“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些机器人貌似可以模仿人的情感,事实上却是提前输入应变选项的结果,它只能识别情感,并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实现“全脑仿真”,虽然不是现在,但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呢?恐怕很多科幻小说的场景就要成为现实了:机器人可以加载人脑系统,与人类看起来别无二致;你的思想可以被别人快速读取,警方能借此侦破案件,商家则借机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天才的大脑在他死后还能继续运转,亲人故旧也可以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不过到了那时,还会有更重要的伦理与哲学问题等着我们:机器人有了人的意识,是否该具有人格?上传的意识和“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借助机器获得了永生的生命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领域更深入的思考。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1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