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董建民:紫砂的“泥”文化

2017-03-10 15:58 来源:中国网
    本网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种基本的、深层次的和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它是藏身于一个民族中的软实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说。
 

 
图:浙江西冷印社陈仲芳在阅览董建民(紫砂系列)作品图集
 
    人们总把“茶”文化和“紫砂”文化比为最亲密的“姐妹”文化,用紫砂壶沏茶更能突显出茶的原汁原味和茶特有的一种清香。所以,紫砂器皿就成了广大名人、文豪墨客们的“宠”品。人们除了在品细细味浓浓茶香,感悟人生外,再就是,在紫砂作品中的那种深厚文化底蕴所带给人的一种享受。为此,对于上等的紫砂就有了“紫砂”堪比“黄金”一说,董建民表述。
 
紫砂的“泥”性文化
 
    用紫砂茶具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好;紫砂茶具不但有其实用性,还具备了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美学性等。
 
    董建民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泥”不仅滋养了万物,同样具备了“生命”。紫砂器皿不仅天生有着“泥性”中的艺术深髓,而且,蕴含在紫砂茶器中那种特有的“泥性”成分是其它“泥性”不可替代的。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紫砂器形,展示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可贵的是,紫砂陶胎本身具有吸水性和透气性,且紫砂陶土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通过长久的使用,表面还能养出如美玉般怡人的光质,更能透落、感觉出一种浑厚、庄重、怡人、莹润的美。同时,在细细品味仿古壶时,仿佛还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变迁和痕迹等等。
 
    杨铎成,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陶瓷艺术大师、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等。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与董建民是同班同学,不仅担任过安徽省科研宁国紫砂项目的负责人,还是宣州窑(据介绍,宣州窑是以州治命名的窑场,可追溯到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的第五代传人,在陶瓷技艺和“泥性”文化方面与董建民有着同样的见地、理解。他说:无论是紫砂作品还是宣州窑、龙泉青瓷等等,有着许多共同点,主要差别在于一个是靠拉坯成型然后在上釉,另一个在于敲片成型就可。董建民所创作的紫砂作品,之所以被许多人接受和收藏,除了有一套“硬活”外,再就是能把紫砂的“泥性”与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通过“泥”的可塑性来张显“点、线、面、形”等云众万象的“美”。除此之外,他们俩还认为,无论是手工紫砂作品还是各种陶器作品,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且不同的造型、款式还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精髓。在他的眼里,一个“大匠”要制作出一把好的作品,除了需要多年的“功力”外,还要同时具备较高的审美、想象、设计、构图和对事物的观察等意识,才能把紫砂泥那种无声的语言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充分展现出“泥性”的艺术之美。
 
    在成品展示室,如他制作的仿古“壶“和瓜、果、花、木、虫、草等一件件造型独特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浑厚典雅之美和独特的“匠心”,让原本没有生命力的一块“泥”,充分展现出了一种富有形式、富有表现力和丰富文化内涵和生命活力的一件作品。
 
紫砂的文化魅力
 
    李静芝,从事紫砂行业三十多年,在她眼里,当时的长兴紫砂厂可以说是长兴紫砂“匠人”的“黄浦”摇篮,为紫砂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制壶“大匠”。他们以传统的手工技法,并通过对紫砂作品不同的理解,积极探索和创作出了具有中国味十足的传统和现代紫砂文化作品,确立了长兴紫砂在中国紫砂艺苑中的一席地位。
 
    据杨铎成介绍,董建民在1976年就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 1980年毕业后回到了长兴,并在长兴紫砂厂担任和负责紫砂厂的产品创新设计和新款开发工作。 1987年担任长兴紫砂厂厂长,在那时,他就提出,要将现代美学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的新思想融入到传统壶艺当中,认为紫砂工艺品要打破工匠式的沿袭仿制,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紫砂作品。
 
    董建民看来,杨铎成与他既是同班同学又是好友,他在紫砂作品的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手法,特别是在宣州窑、瓷的烧制技艺、釉料配制、造型设计等,更加注重对“泥性”功能的解剖与研究。俩人会经常在一交流和探讨制作技法和工艺创新、艺术创新等。
 
    对于董建民,李静芝和杨铎成这样评价:“他称得上是长兴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注重紫砂文化思想创新的人,他与浙江大学纳米材料研究所、浙江树人大学杭州官窑研究所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的‘纳米氧化铝改性陶瓷抗胎裂研究’课题获浙江省2004年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长兴紫砂工艺厂还参与了南宋官窑工艺恢复和产品开发及应用推广项目,并荣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二等奖,其次,他还与范曾、米景扬、韩敏、程多多和浙江西冷印社的钱大礼、郁重今5老等等名人、名家合作,创作出了不同文化风格、不同文化时代气息的许多新作,大力弘扬和传承了我国独有的紫砂千年文化。如:他创作的作品,中国印、汉方壶、方盅壶、圆珠壶、井栏壶和用微刻制作的陆羽〈茶经〉壶(近6000字)等等,把茶文化与紫砂艺术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内涵中隐现着一种活力,仿佛充分展示出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特有的一种‘厚重、大气、宽容与谦德’等等的元素。从中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种历史文化的痕迹,同时,也体现出了当今一位工匠大师对现有历史时期的文化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也缕缕在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上获得了众多大奖。另外,还分别被韩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海内外众多知名人士、藏家和相关博物馆所收藏”。
 
    记者在董建民工作室的展柜看到,里面摆放了许多紫砂作品,有:“仿古壶、石瓢壶、方形壶、树桩壶、提梁壶、竹节壶等等。这些“壶”生动而有气息,灵动中又不乏浑厚和大气。从中,不仅有效刻画、流落出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时代痕迹,还展现出了一种时代的“烙印”与“年轮”。可以说,他是把茶文化与紫砂艺术和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内涵中隐现着一种活力,仿佛充分展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在骨子里特有的那种“创新、勤持、文明、内敛、宽容与谦德”等等的文化元素。
 
悠久的制陶历史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始终滋养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片文化沃土,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所以说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制陶史,同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兴盛与发展,董建民表示。    
 
浙江长兴县地处太湖西南岸,与江苏宜兴山水相连矿脉互通,说起这里的制陶和紫砂,也可畏历史悠久。据董建民和相关人士介绍,早在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之时,长兴先辈就已有了制陶的开始。这里陶土(紫砂)矿产丰富,与江苏宜兴素有“南陶”、“北窑”之称。 据说,在北宋时期长兴紫砂就与宜兴的制陶可以说是比翼双飞。长兴不仅有着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而且陶土材质的品位也极高,也是浙江省出产紫砂工艺品的首选地。据了解,在明朝时期,人们就已经一改饮茶习俗,盛茶器皿就开始盛行了紫砂壶。在明朝,长兴知县冯可宾的《岕茶笺》里就对紫砂壶的选用有了记载。因此,早期就有了“一两紫砂一两金” 的美誉之说。
 

 
图:董建民正与盛家琪老师兴致勃勃地探讨最新创作的仿战汉时期的瓦灌壶、瓦愣壶(紫砂系列),看到这些作品,一种新颖、古朴、大气、浑厚的陶艺文化立马冲击着人的视野。
 
    董建民:从事紫砂行业近50年,把半辈子都奉献给了陶艺事业。因而,冠有“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塑艺、陶艺中青年十大名师、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等称号。
 
    自50、60年代开始,随着地方经济形势的调整、发展,长兴县委、县政府为了充分挖掘、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从一个战略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专门向相邻的江苏宜兴敞开人才大门,相继吸纳了蒋氏家人蒋淦春、蒋淦芳、邵全章、谈寅缓、高德志等紫砂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有效培养和振兴长兴陶瓷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长兴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过去那种单一的生产模式和产品(缸、陶罐)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当时,专业化的紫砂厂就从长兴陶器厂中分离出来,并专门成立了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室。同时,乡镇个体作坊也敏捷突起,人们的创新头脑、创新细胞不断被调动起来,一时间,产品创新不断,产品款式、品种、造型达几千种,从业职员近千人,据介绍:长兴陶瓷和紫砂艺术品在80年代也曾红火一时,许多产品还走出国门,出口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对于紫砂作品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新融合,在董建民看来,如今,这一传统手工艺产业已被列入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兴众多紫砂匠人也在众多国内、国际性文化活动和展览(博览)会中履获各种大奖、金奖、银奖等。目前,虽然这里的制陶和紫砂产业还不能与依山傍水的宜兴相比,但这里的紫砂“工匠”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是,把紫砂产品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当作一种“文化”来发展,更注重的是,要在继承的同时,把现代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融入到紫砂艺术中去,以充分展示出紫砂中的“泥性”元素,有效弘扬几千年来蕴藏在中华民族深处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以银杏为题材的“银杏壶”;以长兴金钉子地质公园为题材的“金钉子”壶和以毛竹为题材的“竹节壶”、以紫笋茶为题材的“紫笋壶”等等。(记者余晓华 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