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强
写在前面
科学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而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诞生,不会从墨守成规中得来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正是需要“挑战”“原创”“敢为天下先”等可贵品质。在我国的科研领域,不断涌现具有崇高理想和坚韧不拔求索精神、发现并创造价值的科研工作者,延伸了科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科学的内涵,为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带来了新的支撑和喜悦。投注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全睿娴,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你占有多少财产,拥有多少金钱,而是体现在对社会、家庭和人类(包括经济、精神、文化等)作出多大的贡献上。”“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在于它的宽度和深度……”这些张贴在全睿娴女士工作单位办公场所、来自她人生积淀和感悟的格言,颇给人启示与激励,以及超越自我、创造价值的动力。事实上,这也正是全睿娴这位知识女性志存高远、不懈奋斗、体现人生价值和贡献社会意义的真实写照。
全睿娴,工商管理博士,是新地震学说及相关基础理论创立者,中国科学家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常任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多年来,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广袤的科学领域精心选题,不懈求证,犹如“航海家”那样行进在神秘而神圣的探觅之旅。她用自信与才智,无悔的付出,演绎着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
据了解,全睿娴带领研究中心从事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气象、天文、地理、地质、物理、化学、卫星监测、大数据分析、统计、网络技术等十多个学科,目前,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一系列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因突出贡献和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全睿娴被有关部门和行业机构授予“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改革创新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
超越,源自对科学的追求
每一次将地震研究成果或预测情况,通过短信、邮箱或是参加学术研讨等活动,与相关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全睿娴都格外的慎重。在她看来,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尽管“预测”二字给了地震更多的解释余地,但发现什么、表达什么,有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心里必须有本“明白账”。
全睿娴十几年来专注地震的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对比、验证等方法,在全新角度上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揭示与阐释,本着科学务实、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态度,提出独到的观点和主张,对地震研究事业的发展和防灾减灾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在2015年10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睿娴发表《创新地震预测思维模式,跳出传统理论的陷阱,惊醒地震不可预测的梦话》的文章,被组委会评为“中国地震预测新理论优秀学术成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学界普遍认同地震成因的“板块构造学说”,是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的“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六大板块。然而全睿娴博士却颠覆性地提出,“板块移动”不是地震的成因,这只不过是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现形态。
全睿娴的第一个新发现,就是揭开地震成因之谜。其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外在因素,主要是天体引力和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和地心吸引力。
“在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或天体引力与地心吸引力不平衡时,地球通过自转公转运动来实现新的平衡,地球内部物质会加速运动形成巨大的撞击力或冲击力,引起地壳尤其是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薄弱区域发生晃动、振动或塌陷等而引发地震。”全睿娴指出,“而断裂带、地震带的形成也不是因为板块移动互相碰撞或挤压形成的,都是因为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原因而形成的。”
对造成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因素,全睿娴认为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前者主要是因为大量地抽取消耗石油、天然气和开采各种各样的矿产等地下资源;建设过高过密的城市建筑群、过深过宽的水库等。后者主要是因为地球在数亿年的公转自转运动过程中,在天体引力与地心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高山流水、湖泊、大海,形成了高低不平、厚薄不均、轻重不一等地壳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全睿娴的第二个新发现是,地震有很多前兆现象而且大部分是有规律的,只是因各地地形地貌季节等地理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的,地震的前兆现象和规律其实就隐藏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气候变化中,尤其是异常气候的变化。
第三个新发现是,目前地震震中预测范围的国际标准锁定在100公里以内,是不客观不科学的。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台风发生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时时变化,而对其观察和判别也要实时观察,顺事而变。而这,正是导致地震难以捕捉和难以预测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个新发现是,在地震前后极易发生飞机坠毁、轮船翻沉、火车出轨、煤矿瓦斯爆炸渗水、火灾频发等重大灾难性事故,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还与地球磁场变化、地震等自然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深入推进地震预测研究,全睿娴精心筹划推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她表示,要提高地震预测准确性的机率,需要系统地整合资源和调配各类人才,只有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进行攻关才有可能成功, 否则, 只能是一个理论框架, 缺乏真正减灾防灾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共同设立一个全球性的地球监测网络,届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形成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网络图,按地震的级别设计地震预警系统,比如让二级地震响两声,三级地震响三声,七级地震响七声,告诉人们将要发生地震的地点、可能发生的时间,实现地震的预测预报预警。”全睿娴指出,“不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科研,都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要做,需要国家、社会、研究机构等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尽早推出更精确更完善的理论与技术成果。”
有专业人士指出,我国防震减灾法指出,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地震研究的现实性、重要性、迫切性任谁都能掂量出来。全睿娴的地震预测研究作用与价值大小,既在其成果本身,也在机制、环境等因素的决定。但无论如何,在未知面前,已知弥足珍贵。
越是复杂的研究课题就越是感兴趣,这是全睿娴选择课题研究的一个鲜明印记。在敢破敢立、不走寻常路中,她向社会公布了一系列令人称道的优秀成果。气候异常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就是其中范例。
人们向往丽日晴空,青山绿水,白云悠悠。然而,常常不期而至的空气污染,毫不留情地搅浑了人们惬意的体验。然而,凡事有因有果,气候异常变化也是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因素蕴藏其中的。
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被广泛地认为是一次“落实行动”的大会。然而,大会传出的“未来挑战犹严峻”,“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仍需再接再厉”的声音,深刻地让人警醒和反省。面对变幻莫测的气候,科学的探索、科学地解决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气候异常变化,全睿娴经过研究分析,指出另一深层次的原因,人类对地壳结构的破坏导致地球在自转公转运动过程中的失衡,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气候异常现象。这其中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采取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产资源、地下水等。
全睿娴形象地描述,“地球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球体,每小时以1674公里在自转,地球像我们所开的汽车一样,同样需要石油和天然气;需要能量、润滑、减压、保温、隔热、调节等;需要固体物质作为支架,支撑整个地球的平衡平稳地运动。尽管地球有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及再生的功能,但当我们过度地抽取石油、天然气等各种地下资源就会使地球运转失衡,从而导致以下异常气候的发生。”
她从专业研究角度指出,被抽空的地壳在地球公转、自转运动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会自动平衡及修复地球,自我平衡和修复的方式主要有:地表水及易流动的物质向下渗透,表现为:地面干旱,农作物受损、河水断流、咸海消失、湖泊水库干涸、地面开裂、土地沙漠化等现象。当液体或易流动的物质的补充也无法填满地壳中的空隙部分时,在地心吸引力及地球自转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地表中沉重的板块将会发生下降位移,再加上地表上人为建造的过大过密过重的城市建筑群等,不断增加板块的重量和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的不平衡,加快板块下沉或位移的速度,不断地挤压地幔中高温岩熔,致使高温岩熔从地壳薄弱环节冲天而出,导致火山喷发等现象的出现,由此不但导致火山灰污染空气,妨碍空中运输,周边居民紧急转移,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产生各种各样的异常天气,如形成强对流天气、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
应对气候变化,全睿娴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方向和目标,比如,下大力节能减排,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开采,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利用;科学合理建立健全世界各国对地表及空气中污染物的转换机制和空间;减少道路硬化的建设面积,增加绿化的面积,让绿色植被森林有效转换空气中和地表中的污染物,从而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全睿娴指出,地球母亲给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应该共同享有和珍惜,地球资源的开发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序、有计划的发展,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应该给予坚决制止,这样才能做到最大的节能减排,建立和平、和谐、干净、整洁、生态环保的人类生存环境。
超越,视野决定高度
为了开阔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搭建更广泛的研究与合作平台,近年来全睿娴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重要活动,如中法建交50周年,她参加了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出访法国、摩洛哥,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在韩国举办的联合国第28届国际职业妇女大会,北京大学组织的美国哈佛大学和西点军校高端访学活动以及在北京举办的APEC峰会等,其知性的见解、新颖的思维、优雅的形象,给各地宾朋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其中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相关研究成果却并不太多。对此,全睿娴籍以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识和经验,围绕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成因及解决途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为丰富学科内容及服务政策导向提供了智力支撑。
全睿娴发现,所有山体滑坡都是因为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所形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山体滑坡体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断裂带和地震带以及周边的国及我国的相应省及地区,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在深刻分析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破坏地球运行平衡等原因后,全睿娴建议采取开发治理同时进行,她表示,具体操作层面,包括:视情采用分片分段步步推进或分片分段同时进行开发和治理,肥沃的土地规划为农田,贫瘠的土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开发过程产生的石头立即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开发为各类建材,或就地建水泥厂等,把石头当原料,有效节省运输费用等;把高山变平原,适当提高河床的海拔高度,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保留合理的河道,小溪,布置并修建洪水不涝,旱时有保障的科学合理的湖泊和水库,农林渔业合理布局,人口分工合理,居住环境宜居宜农宜林宜渔宜商等。
“构建全新的平衡生态系统,科学合理、生活舒适健康的全新环境,让当地老百姓实现千年安居梦。”全睿娴展望。
全睿娴还重点研究了洪涝灾害的治理,鞭辟入里地点到“人的问题”,她说,“改变长期以来‘不出问题不处理,不出大事不重视’极其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牢牢树立居安思危,未病先治,防微杜渐的思想意识。就像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平常要经常注意调理和锻炼,不要出了大毛病或动了手术后才引起重视,这样即伤身体也花大钱,此时已于事难补。”
她建议成立独立和专业的治理机构,科学管理,统一规划,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对全国大小河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各地应因地制宜,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有序科学治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浪费资金和人力资源,又耽误了防洪减灾的治理工作。
超越,为社会创造价值
全睿娴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建树颇多,而且对社会科学也多有涉猎。今年1月,在第十一届中国杰出管理者(深圳)年会暨201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年会上,全睿娴关于“幼有所育”的主题发言,提出建立托儿所新构思,涵盖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硬件、软件配置,独立法人治理体系,全民所有制性质;科学选址、相对独立,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局部试点,不断完善,逐步推广,覆盖全国城市和乡村等,受到与会领导和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的高度好评。
随着城镇化发展规模的加大和速度的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中既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全睿娴认为,城乡规划和建设要增强前瞻性和科学性,当前体现在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偏大,尤其是一线城市,资源分配矛盾日益突出,基础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居住人口、流动人口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同时,全睿娴也指出,多数城乡规划和建设缺乏健康和环保意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地提高了规划中的容积率,减少公共绿化面积和活动空间,甚至填湖造楼,占河建房,平山填海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重地违背地球自然平衡的规律,破坏健康环保的自然环境,忽略了建筑物高度、密度与绿化的科学比例,忽略了人体健康生活需要与自然界互相交流互相交换的科学转换机制,从而导致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出现。
此外,全睿娴还就大多数城市规划和建设缺失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缺乏对地球地壳总承载量的科学论证和认知能力,以及缺乏地域性和个性等表达了观点和见解,她的支招是,我国城乡规划和经济建设应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控制超大城市的规模和总量,适度发展中小型城市和乡镇,做到科学合理、健康生态,合理科学分配各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攀比,恶性竞争,尽可能做到各有特色,扬长避短,突出优势,互补优势,平衡发展,和谐共进。
全睿娴的研究成果中,一些新颖的思路方法和措施,被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立法、决策、战略规划、制度出台等方面予以考量和汲取,如“海绵城市”建设等,发挥出“智力支撑”。
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有句名言:“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更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许多了解全睿娴的人都知道,她为了研究地震预测、气候异常变化等,付出了许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在她看来,搞科研,一是要专一,二是要专注,没有这些一切无从谈起。其实,这其中还少不得无怨无悔的执著精神,少不得坚如金石的情怀与境界,少不得瑰丽的梦想引路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她看淡个人得失,在圣洁的科学殿堂从容微笑,这样的从容、超脱、坦然,皆因为她的科学梦,皆因她给予了科学、社会、大众以知识体系和发现的价值。王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