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人民论坛)
李浩燃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