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饶贵民: 中国梦和幸福构建

2016-03-31 11:04 来源:中新网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顶层战略的角度,总结了中国梦与幸福梦的密切关联,中国梦不仅将个人命运融入到民族历史中,更将国家执政理念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上。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理想、社会善治的目标,也是尊重社会现实、立足历史阶段、展望发展未来的政治规划,同时具体地、现实地反应在每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为每个个人的利益、价值和命运寻找到最大的实现平台。关于幸福构建的重要思想是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幸福构建是中国梦的理论核心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带领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并不单指经济富足,而是现实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迸发出的庞大能量,不仅震撼了世界,并且超出了中国历史的任何阶段。但与此相伴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资源重组、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象,要求执政党必须沿袭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重建社会理想,整合社会力量,重塑公信形象。幸福构建超越了个体和阶层,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到安顿自我的坐标和精神家园,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中华民族的赤子本色,以国家梦想作为个体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主体精神。

  幸福构建的本质就是实现幸福国家、幸福城市、幸福乡村和幸福家庭,自上而下、立体全面地实现幸福梦。幸福构建的本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是一致的。推进“四个全面”是从执政方针上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幸福构建则是从执政理念上强调落实充实、实在的幸福感。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器“三期叠加”的局面,幸福构建则最大程度打破体制束缚,释放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从国家建设层面落实到小康家庭建设,激发了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幸福构建是实现中国梦的内核理念。中国梦从国家理念的层面,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动向指明了方向。实现中国梦,就是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国梦之所以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共识和集体共鸣,在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已经实现了中国古代盛世的所有指标,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系中也承担起相应的大国责任,国家发展至此亟需一种全新的国家理念作为“精神支柱”予以发展动力和方向的指导。中国梦在此不仅呈现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厚重的历史里程碑的标志,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它以时代的呼唤为号角,以人民的需求为己任,以历史的发展为担当,以民族的未来为责任,形象、生动、现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急切需求。幸福构建是中国梦的内核理念,只有建立在实现人民幸福基础之上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地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热情,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历史力量,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种种困难,创造中国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现实生活。

  幸福构建是全面的、立体的、中观的发展观,它不仅肯定和强调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人的内在心灵与市场环境的平衡,中国经济虽然持续高速高速,但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上。从人的消费需求心理学出发,物质消费的需求是有限的,同时也是高耗能的能量转换,物质消费往往以牺牲环境和能源资源为代价,也往往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陨落。幸福构建弥补了单向度的物质建设和消费,更加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当前随着普通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的需求会逐渐降温,而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诸如教育、文化、医疗、环境等消费的需求会逐渐增加。经济的增长只是谋求幸福的手段,必须转变人类生活理念,确立幸福才是人类生活的终极发展与终极价值的理念。同时,人民幸福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中国梦最终是否实现的最高价值尺度。在如此背景下,幸福构建一方面为未来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革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实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量。幸福构建内在地体现了中国梦的具体要求,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只有坚持以人民幸福为本,并自觉地作为根本理念和至高追求,才能汇集发展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幸福构建的理论溯源

  幸福构建,从理论高度上讲,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政治理想,如古代国家治理“教科书”《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是中国古代公民社会的幸福构建模板。《尚书·洪范》明确了作为国家层面的幸福构建,应该满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的五项基本指标。“寿”,即人民的基本生命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富”,即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充足;“康宁”,即人民生活内心安宁,社会结构健康,劳有所酬、爱岗敬业。“攸好德”,即社会精神生活健康,崇尚善德,富而好仁、裕而有礼;“考终命”,即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安。幸福构建是中华民族对幸福这一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贡献。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中华民族都在为这一政治理想而不断奋斗。

  幸福构建,从实践源泉上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幸福构建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高度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文明融合,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为全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新资源、实现新推动。幸福构建,是对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结与回应,西方市场经济已经现实地走向极端的物质主义,原有世界的格局已被市场的力量肢解,传统信仰世界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精神的平衡。亚当?斯密已经意识到物质力量对人类幸福感受的消解,人们往往忽略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提及的观点,即经济富足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唯有高尚道德带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中国梦作为国家层面意识形态的核心范畴,在幸福构建的基础上,提纯和精粹了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中的科学内容,从人类历史文明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高度,铸造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前途命运的理论学说。

  作为执政理念的中国梦,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不仅因为实现中国梦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更因为它是切实可行的、是实实在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进行了批判,进而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即人类幸福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幸福是人类高尚性的体现,是人类的特权。因为唯有人类能够进行实现幸福目的的生产活动,在幸福理念的支配下,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创造了幸福的条件,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中国梦如同一幅壮美的江山多娇图,它勾勒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同时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现实地、内在地统一于人民幸福的历史语境中,所有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必然以为实现幸福为指向,也必然以现实幸福为最终的检验标准。

  三、幸福构建与全球价值观

  中国梦的提出,是世界价值舞台上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范畴,也是中华民族重构文明表达方式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含蕴和明确的价值态度,同时有力回击了西方强势话语对中国价值体系的攻击,消解了西方思想持续性侵蚀的现状。中国梦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世界历史使命的大国风范,也呈现了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的雍容稳重。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幸福构建契合了中国梦与幸福追求之间的关系,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它的实现是切切实实的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足,是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效益与实惠,是具体而现实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权利,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也是当前社会现实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确反映。这一执政理念的成熟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力量和精神动力。幸福构建是幸福理念的落地和落实,幸福不是一句口号,它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也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立体的、全面的、具体的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新水平和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也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强大。中国梦在价值观的层次上,与幸福是高度一致的,实现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高度一体化,每个人都愿意为中国梦付出、奉献与奋斗。幸福构建把人类发展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落实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的追求上,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幸福构建是华夏文明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它回应了当前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需求,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关怀和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国梦的实践标准和价值尺度。幸福构建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内涵,积淀人类历史文明的价值成果,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