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李光耀:在攻坚中绽放光彩

2015-12-29 10:47 来源:中国网

  ——记中铁十二局集团青年高级工程师李光耀

  □通讯员钟琪轩

  “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3项省部级工法、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以及集团公司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青年项目经理“金鹰奖”、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这些看上去让人目不暇接的光环词汇在他身上显得是那样的完美和统一,一项项荣誉见证了他参加工作15年来在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中留下的闪光足迹。他就是年仅36岁的中铁十二局集团青年高级工程师李光耀。

  只有深刻领会设计意图,才能精准抓好施工管理。图为李光耀在认真研究施工图纸时的情景。

  

只有深刻领会设计意图,才能精准抓好施工管理。图为李光耀在认真研究施工图纸时的情景。.jpg

 

  技术创新的“智多星”

  2001年7月,同济大学毕业的李光耀来到了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他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深圳地铁4标段工程,这同时也是企业在地铁领域的“开山之作”。4标段老街至大剧院区间是全线的“重中之重”,不仅隧道要从383.95米高的地王大厦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展银行等8座高层建筑物底下穿越,而且双洞重叠隧道和单洞双层隧道均为地铁施工的世界首创,因此风险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越是难啃的骨头肉越香。在工区技术主管陈志高的悉心指导下,善于思考、勇于挑战,立志为科技兴业做贡献的他工作半年后便“初露锋芒”:双洞重叠隧道施工中,上下行线隧道像“拧麻花”似的从平行到重叠再到平行,员工每天在自己制造的偏压、浅埋中施工危机四伏。他和科技攻关小组的同事们积极探索、寻找安全快速的施工方法,随着“预留核心土多点环挖法”、“隔板强撑正、反五台阶法”、“导洞法”等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双层重叠隧道、单洞双层隧道施工难题被一一化解;隧道穿过笔架山污水渠是让深圳市市民及业主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事,上面流水滔滔,隧道从距河床仅1.6米的沙砾层下通过,一旦出现塌方、渠水灌入隧道后果不堪设想。李光耀和技术组的同志把大面积地表预注浆与洞内局部超强预注浆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豆腐渣”变成了“硬石头”,确保了隧道顺利向前延伸。项目荣誉接踵而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先进单位”、“工程质量年先进单位”、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火车头”优质工程一等奖等等,深圳地铁4标段施工圆满完成,他这棵“好苗子”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从此,在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企业又多了一名能征善战的科技创新能手。

  

李光耀能干,因此他经常登上领奖台。图为他(左二)在公司“四会”上接受表彰。.jpg

 

  李光耀能干,因此他经常登上领奖台。图为他(左二)在公司“四会”上接受表彰。

  兰新铁路吐后段防风提速改造工程施工,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管区包括一座658米的三个泉隧道、4.3公里的高填方路基和一堵挡风墙,工程虽小但意义不凡。其一是在风沙肆虐的新疆大河沿附近“三十里风区”冬季施工,不仅能锻炼队伍,而且能积累丰富施工经验。其二是这是企业第一次在新疆承担铁路建设任务,市场影响重大。李光耀被任命为三个泉隧道的技术主管。针对工期紧——只有半年施工时间、地质差——全隧均为风化严重的Ⅴ级围岩等实际,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施工之初,打风枪常被“卡钻”大大制约了工程进度。在对地质条件准确把握后,他果断提出采用煤岩电钻、风动煤岩钻取代原设备成孔的建议,采纳后一举解决了炮眼成孔率低的难题;他还通过合理组织各道工序的衔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使每一个作业循环由原来的十几小时缩短为6小时。三个泉隧道最终仅用了105天提前贯通,他不仅成就了公司隧道施工史上的一段“短平快”佳话,而且为圆满完成标段工程及后来企业不断开拓新疆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出真知。李光耀之所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经常深入现场、深入实际是主要原因。.jpg

 

  实践出真知。李光耀之所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经常深入现场、深入实际是主要原因。

  在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施工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李光耀被任命为工程部长、全面协助总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苏州街站采用暗挖法施工,这在中铁十二局集团又是一个“第一次”。没有经验可照搬套用,施工中针对工程实际他多次进行技术创新和方案优化。如采用“六导洞挖孔桩”代替“四导洞钻孔桩”,将“单、双层结构先后施工”变更为“单、双层结构平行施工”,由原设计的“一次扣拱”变为“分步扣拱”,由原设计的“整体逆作、局部顺作”变更为“全逆法”施工以及采用降水井、洞内导流等综合措施成功地降低了上层滞水对开挖施工安全造成的风险等,他还采用“自制混凝土管”保证了在狭小空间施工特殊形状天梁的质量及安全,既为工程提前顺利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又极大地丰富了地铁施工的技术手段。他领导参与的北京地铁苏州街站砂卵石地层超前支护QC小组,先后获得了铁道部优秀QC小组和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称号,为企业站稳并不断开拓北京建筑市场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单双洞重叠隧道的顺利完成,填补了国内该项施工的技术空白。.jpg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单双洞重叠隧道的顺利完成,填补了国内该项施工的技术空白。

  2006年初广深港铁路客专动工兴建,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了被誉为是“中国铁路世纪隧道”的狮子洋隧道进口段的施工任务。狮子洋隧道是我国铁路首条越洋盾构隧道,面临着盾构机超浅埋始发、施工中带压换刀、穿越小虎沥水道等诸多世界性施工技术难题和“不可接受的”重大风险。施工中,已升任项目“科技大脑”——总工程师的李光耀大兴科技创新之举,把现场变成了“科研基地”:超浅埋段盾构机始发是一项极具风险性的施工。盾构机始发时在高压作用下,最容易产生喷涌泥浆,并可能导致洞口坍塌和施工失败。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采用“先立后破”即:先用钢筋混凝土把盾构井做成铜墙铁壁和对施工区域进行超前地质加固,后再在指定位置破除墙体、打开洞门的综合创新技术,一举实现了超浅埋段非冷冻条件下的盾构机始发安全快速进洞。其施工方法,被编入当年的“盾构施工成功案例”;水下施工的防渗漏水技术关系到狮子洋隧道的成败。施工中他始终坚持用“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防渗漏新理念指导技术管理和生产。李光耀带领科技攻关小组紧盯关键环节做文章,如在管片生产中,他们给混凝土加入一种新型添加济,使管片防渗水能力大大提高。又如他们采用最先进的遇水膨胀橡胶与密封垫相结合的复合型方法,取代了单一采用遇水膨胀橡胶的方法连接管片接缝,不仅防腐蚀性能好,而且防渗水效果好。相关的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项目部完成的隧道实现了“零渗漏”,吸引了不少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同行前来现场参观学习;不仅如此,他还以铁道部科研立项“狮子洋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姿态控制与对接技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研立项“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技术”、中铁十二局集团科研立项“大直径盾构穿越复合地层的位移特性及施工对策”和“狮子洋隧道高性能同步注浆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这些科研课题的深入推进为载体,在施工现场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先后开发出“五小成果”达数十项,为狮子洋隧道的顺利施工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项目总“学科带头人”,通过技术创新,施工中除了先后获得20多项省部级工法、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外,他还把现场办成企业的“黄埔军校”,项目部互帮互学蔚然成风、“导师带徒”成效显著,培养出了大批盾构施工人才,为企业发育、做强盾构专项施工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他先后被评为中铁十二局集团“十大杰出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狮子洋隧道的精细化施工,不仅成就了一项精品工程,而且为中铁十二局集团培养了大批人才。.jpg

 

  狮子洋隧道的精细化施工,不仅成就了一项精品工程,而且为中铁十二局集团培养了大批人才。

  科学施工的“定盘星”

  十年磨一剑,山高人为峰。2011年底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中标了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段施工任务,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李光耀被上级委以项目经理的重任。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段为一站一区间,其中总建筑面积多达52000平方米的双层双岛四线的通州新华大街车站为全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地铁车站,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中国城市地铁建设中的“航空母舰”。首次担任项目经理就遇上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项目,他没有被工程任务重、工艺新、科技含量高的压力所击倒,而是始终“咬住科学施工不松劲”,表现出了新时期项目经理应具有的高超的驾驭复杂局面的组织指挥能力:施工初期车站基坑开挖中发现了古通州东城墙古瓮城遗址,这是北京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保护,施工生产也不能耽误。他一方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及时调整作业场地和程序,把遗址发掘与迁移对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基坑开挖至5、6米就见水,7、8米就见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创造性地采取了坑内坑外的“密集降水法”和边墙“快速锚固封闭法”进行治水封沙,实施后效果非常明显,不仅确保了施工的安全,而且加快了工程进度,实现了一举两得;28根高达14米至20米的双“Y”字型铸钢柱大空间结构是国内首次应用于明挖地铁的“高难度”施工动作,他5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召开论证会优化施工方案,并成立了科技攻关组进行专题攻关,在先后破解了大型复杂工艺铸钢结构运输难、装吊难、焊接难和成柱精确度控制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之后,安全、优质完成了这项“第一次吃螃蟹”的任务,得到了国内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科学施工难变易。当他率部最终交出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段提前近一年实现了区间盾构施工双线贯通、新华大街站主体工程优质完成的优异成绩单时,业主把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项目部树为全线学习的标杆,首都多家新闻媒体也不惜版面地对他和项目部高效建设“地下航母”进行了连篇报道。

  高效、优质建成的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为中铁十二局集团跻身北京地下工程市场开了好头。

  

高效、优质建成的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为中铁十二局集团跻身北京地下工程市场开了好头。.jpg

 

  李光耀能干、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项目部有实力。凭借着在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段赢得的良好信誉,李光耀和他的施工团队从2013年底至2015年初又先后在原地承担了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21标段和通州核心开发区第2、8、9块地块的基坑施工任务,工程投资从当初的几个亿“滚雪球”般的上升到了10多亿元。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21标段为远期北京地铁S6号线的预留车站,位于规划中的通州核心开发区多功能地块下方。车站两端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车站主体长284米、宽31米,分为设备区、公共区、换乘节点三部分,结构为双柱三跨三层框架结构、局部与商业区结合处采用双柱四跨四层框架结构。由于车站开挖是在原商业用地基础里进行、属“坑中坑”工程,因此施工难度相当大;而另外3个地块的基坑开挖施工,由于相距运河较近、水位高、风险大,同样也都是“烫手的山芋”。人员还是原来的人员、设备也是原来的设备,但工作量却成倍增加。为了保质保量按期兑现合同承诺,李光耀再次展现了一名优秀项目管理者的特质,在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项目运行中他狠抓了责任和落实两个环节,采取得力措施、让科学管理这只无形的手推进施工生产不断向前:首先他强化了技术管理,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论证、优化了施工方案,4个项目虽属于不同的业主,但因场地“肩并肩、背对背”,因此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多项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降水井位置、深基坑出土线路进行了统筹布局,井与路的共用、既降低了工程成本、又加快了施工进度;其次李光耀强化了现场的协调指挥,在合理配置了生产要素的基础上,由主管生产的副经理负责、加强对现场的指挥调度力度,打破作业队之间的界限,机械和车辆大面积地实现了“共享共用”,从而充分地发挥了机械在施工中的重要作业。根据车辆多、场地有限的实际,他还把施工工作面上的几个作业班组的统一平行土石方作业变为左、右幅或者前、后段施工,有效地减少了队伍与队伍、人与机械之间的互相干扰,进一步放大了施工能力;与此同时,李光耀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竞赛的组织,作业队施工任务实行了“动态分割”,并建立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和项目领导分兵把口,紧盯现场抓安全、抓质量、抓环保的“包保责任制”,哪个队伍任务完成的好,不仅月底有奖励,而且年终总结也能披红戴花走上领奖台。从而使内部形成了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竞争局面,又好又快的“劳动竞赛”活动始终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招一式见真功。在他的正确决策下,项目部的施工生产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工程开工以来,4个项目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4家业主更是皆大欢喜。

  李光耀组织指挥完成的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双“Y”字型铸钢柱大空间结构是国内首次应用于明挖地铁的“高难度”施工动作。

  

李光耀组织指挥完成的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双“Y”字型铸钢柱大空间结构是国内首次应用于明挖地铁的“高难度”施工动作。.jpg

 

  参加工作15年来,李光耀屡建奇功:深圳地铁建设中,他和完成的双洞重叠隧道和单洞双层隧道均为地铁施工世界首创;兰新铁路吐后段防风提速改造工程建设中,他率部3个半月完成一座658米软岩隧道施工书写了一场“短平快”的经典战例;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建设中,采用“全逆法”作业等丰富了地铁施工技术手段;广深港客专狮子洋隧道建设中,他大兴科技创新之举成就了我国铁路首条越洋盾构隧道“惊艳亮相”;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施工把全国最大地铁站建成“明星工程”。一路攻坚铸辉煌。近年来李光耀已成为在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冉冉升起的一颗既擅技术创新、又懂施工管理的“双栖明星”,他的名字先后登上了“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和“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获奖者“光荣榜”。(来源:国际商报通讯员钟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