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收官——
中国经济跃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陆娅楠
2015,“十二五”收官之年。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交出了一份颇可圈点的中国答卷:
看规模——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今年经济增量将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GDP;
看速度——今年中国经济预计实现7%左右增长,领先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位列全球第一;
看含金量——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保障房超额建成,医保实现全覆盖,百姓获得感更强。
我们将完成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给“十二五”规划画上圆满句号,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2015年伊始,随着用电量等先行指标的低开,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疑问渐浓;一些经济指标在月度、季度间有所波动,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心。
一年下来,中国经济以自己的良好表现,扫除了这些阴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于合理区间,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动力之源、希望之翼。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高达30%左右。这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的增长,现在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物价涨势温和,前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
“在世界经济步履蹒跚、国际贸易持续低速、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百姓的获得感更强。
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前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等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快速增长。
众多民生指标分外抢眼,“十二五”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乡基本医保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硬指标”都已超额完成,改革发展的成果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
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彰显出高超的调控艺术和驾驭能力:
——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今年以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但我们既没有大幅增发货币,也没有盲目投资和显著扩大赤字,而是采取“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等措施。
做足存量文章,激活民间资本。涵盖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重要领域薄弱环节的“国家PPP项目库”亮相仅半年,就有近1/3的项目签约,通过存量资金整合和政策措施改进,引得社会资金纷至沓来。
消弭木桶效应,夯实薄弱环节。1.6万亿元建设资金补足中西部铁路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短板,定向降准降息使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实施“喷灌”“滴灌”弥补了传统总量调控难以有效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和区域的不足,为经济发展补短板、增后劲。
——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在探索创新需求侧调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市场主体加速涌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少设路障,多报路况,巧建路标,政府权力的“减法”正换来市场活力的“乘法”。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8%,平均每天诞生新企业1.16万户。
民间投资逐渐回暖。今年前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初步扭转了增速持续回落的势头。
新兴业态迅猛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市场积极响应,电子商务、电子医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消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0%。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入决胜阶段。
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号”巨轮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