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匠人精神助“中国酿造”一臂之力

2015-06-17 06:55 来源:人民日报
匠人精神助“中国酿造”一臂之力
——青岛啤酒—杜门斯学院首期酿酒师班结业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在德国慕尼黑郊外的杜门斯学院,酿酒培训师米夏埃尔·埃德搓捻着铁盆里的麦芽碎末,微微点头:“皮破而不碎,恰到好处。”这是日前青岛啤酒—杜门斯学院酿酒师班结业前,埃德最后上的一堂短暂的示范课。他对本报记者表示,酿酒是一辈子的手艺,希望中国酿酒师们“用热情和匠心酿出好啤酒”。
 
  “德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代表,我期待学员们把这种精神带回去,成为持续提升青啤价值的动力”,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副总裁姜宏说。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青岛啤酒去年选拔出15名青年酿酒师来德进修。杜门斯学院成立于1895年,是久负盛名的德国酿酒专业技术学校。现任院长沃尔夫冈·斯滕佩尔教授对中国学员的求知欲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中国啤酒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非常高兴学院能为“中国酿造”助一臂之力。
 
  半年时间里,学员们大量听课和动手实践,每周写小结,每月做回顾,走访了十多家德国啤酒厂,品尝了几十上百款啤酒,对德国啤酒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青岛啤酒(太原)有限公司总酿酒师张旭光说,德国酿酒师把啤酒作为艺术品来供消费者品鉴。啤酒和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密切沟通,让他深受触动。青岛啤酒科研开发中心微生物研究室主任陈璐说,酵母是发酵的灵魂,在研究酵母的时候,他们除了进行理化检测,如酒精度、降糖,也用大屏幕把显微镜图像投射出来,观察酵母的形状和出芽速度。这是对酿酒师眼力的训练。青岛啤酒生产技术管理总部高级经理黄景辉谈到,他曾参观过一家年产量一万多千升的啤酒厂,酿造车间只有6名正式工人,实验室只有3人。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很多监控点,出产的啤酒质量和口味一点都不差。“这是靠什么做到的?我觉得主要是靠每位员工对工作的专注和专业。”
 
  德国酿酒师同样从中国学员身上获得了感悟。斯滕佩尔教授说,学员中不少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堂上刨根问底似的提问常常让老师们“招架不住”,“逼迫”他们倾其所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来回应。米夏埃尔·埃德说,“给他们讲课是一个挑战,但我喜欢这种氛围。我们不是简单的教和学的关系,我们是在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张旭光表示,他们在参观中发现,德国很多啤酒厂由于企业规模小,面临着工业化的压力,无法腾出资金进行设备或厂房改造。相比之下,青岛啤酒无论是对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投入,还是全面质量监控体系的应用,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学院内外,中德酿酒师们积极互动,交换着彼此的体验。生产现场酿造水每隔2小时就得品尝一次、一只酒瓶子要洗30分钟才算合格、输送酒的管道是要啤酒“刷”干净、酒瓶盖和刷瓶水都要品酒师用嘴把关、生产所用的压缩空气都要进行细菌检测……陈璐说,当她向德国酿酒师介绍青岛啤酒的严苛工序时,对方赞许的眼神更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姜宏表示,无论是“中国智造”还是“中国创造”,归根结底在于懂技术、肯实干的人才。青岛啤酒将继续打造国际一流酿酒师团队,从全球啤酒传统文化中挖掘创造自己的个性和多样性,形成中国自己的啤酒文化。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陶百良说,中德两国都是制造大国。它们都在金融危机最先复苏的国家之列,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德之间开展的合作,令全世界关注,也能产生世界性影响。青岛啤酒同杜门斯学院,一方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品牌企业,一方是桃李满天下的德国职业培训学院,两者的合作堪称中德合作范例。
 
  (本报柏林6月1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