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集团20年来矢志转型创新,实现从原料药到创新药的跨越——
做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本报记者 汪晓东 魏 贺
“做好药,为中国”,这句话在石药集团随处可见。
何谓好药?石药人的理解,一是安全有效,二是百姓可及,也就是百姓用得起。
无论是安全有效,还是百姓可及,都离不开创新。
“创新就是做别人不愿做也做不了的事。创新既要选准方向,又不能急功近利。”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的话就是这样朴实。
正是秉持创新的耐力和定力,20年来,石药集团实现了从原料到制剂、从普药到创新药的历史性跨越:市值从上市之初的不到30亿港币,增长到现在的近800亿港币;年销售从成立之初的十几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32.3亿元,利税连续五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从同行眼中“怎么看怎么像个化工厂”,成长为全国医药行业领军企业。
以前卖原料 现在卖原创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新型药物制剂与辅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转型发展,石药脚步铿锵。
时光倒回20年前,石药还是国内抗生素、维生素药物生产大厂之一,“日子过得滋润”。而1998年石药在香港股市融资路演时,国外投资商的评价,一语点醒梦中人。
“光生产这些原料产品,你们撑死也就是个大型化工厂。”
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利润空间,原料药和成药都难以相提并论。与以高科技创新药物为主要产品的欧美药企相比,靠原料药吃饭的石药,的确有些上不了台面。
“我们不能只‘卖土豆’,必须学会‘卖薯条’。”1999年,石药集团药物研究院应运而生;同年,石药斥资5000万元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买下恩必普项目技术,走上创新药和新型制剂研发之路。
恩必普,学名丁苯酞,最初从水芹菜籽提取物而来,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卒中(中风)的全新药物。而在当时,很多药企都对耗资耗时巨大的新药研发畏首畏尾。业内有戏言:不搞创新药是等死,搞创新药是找死。石药几乎倾尽全年利润做恩必普开发,在不少人眼中是一场“豪赌”。
伴随巨额技术转让费而来的,是配套临床实验、高标准厂房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等各项持续投入。从1999年购买技术到2005年新药上市,石药先后为恩必普投入3.5亿元。在恩必普软胶囊上市持续亏损的情况下,石药继续投资1亿元用于支持恩必普注射剂型的研发。
2012年,石药狠心拿掉4个还在赚钱的原料药生产线,为的是“优质资源向创新药聚集”。
创新的价值,最终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6年,恩必普销售额接近30亿元,为中国1000万脑卒中患者减轻疾病困扰。
凭借恩必普项目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石药逐步建立起开放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研发体系——
对内,三级研发体系分工明确又紧密衔接。集团中央药物研究院和美国研究中心的一级研发,负责中长期战略产品和重大技术创新;子公司研究所二级研发主攻中短期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车间实验室三级研发瞄准生产一线技术改造、提质降耗。
对外,产学研合作全面铺开。通过与国内外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6个紧密产学研合作联盟,12个联合实验室,拓展企业创新思路,广泛吸纳创新成果。
依托创新研发体系建设,石药集团近年来还培育出玄宁、欧来宁、津优力、多美素等多种自主创新产品。制剂与原料药的销售比例从2001年的3∶7变为2017年的7∶3,制剂产品利润占到总利润80%以上。
今年8月,石药集团再次入围《医药经理人》杂志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评选出的“2017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榜单”。自2012年以来,石药集团一直稳居榜单前两名,显示出行业及投资机构对石药集团发展前景的看好。
进军国际市场 领军人才担纲
9月20日,大洋彼岸传来喜讯——石药集团研制的脂质体抗淋巴癌药物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FDA)认证,给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孤儿药”定位。目前,该药物已展开二期临床,在美国可享有7年市场独占权及最多达研发费用50%的税务减免,预计正式上市后销售额可达1.46亿美元。
创新,正推动石药集团加速走向海外。
目前,恩必普等在美进行临床试验的新药已有4个;二甲双胍等7个高端制剂品种实现在美销售;脂质体靶向技术、蛋白质定点修饰技术部分成果已经实现欧美市场的转让,最高付款金额累计将达到1.06亿美元。
为让产品研发生产全面对接国际标准,石药投入60多亿元完成20余个新药产业化和制剂国际化项目。有21个产品顺利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从而成为国内通过FDA认证“品种最多、剂型最全”的制药企业。
产品走出去,人才引进来。“培养、引进、引智”并举,石药搭建起1500人的研发团队,硕士、博士、海归等高端人才超过500名。将3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揽入麾下,更是在国内医药企业中遥遥领先。
2004年进入石药的李春雷,如今已是集团董事、执行总裁。早在李春雷博士在读期间,他就已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工作两年后,集团就其研究方向成立专门实验室。
李春雷不负众望。他带领的团队实现阿霉素脂质科研成果产业化,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该药物的垄断。2016年,阿霉素脂质体销售额突破3亿元。脂质体技术平台也成为今天石药集团的六大关键技术平台之一。
2010年开始,石药美国加州生物制药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部联合实验室等海外研发基地陆续建成,开展新型制剂和生物大分子药物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强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求前沿技术人才与国际同步。
蔡东晨说,他为研发工作骂过人,拍过桌子,却从没在经费、待遇上为难过技术人员。“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管理和激励原则,让石药形成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成为支撑企业创新转型的关键。
做好药的情怀 为中国的胸怀
创新,也让石药一直以来秉承的“做好药,为中国”的企业理念一步步化为现实。
“做企业要有家国情怀。如果只以赚钱为目的,企业的危机也就近在眼前了。”蔡东晨说,为了让百姓用上放心药、便宜药,石药人也是“蛮拼的”。
长期以来,降压特效药依赖进口。2004年,石药瞄准国外同类产品,用独有专利技术拆分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成分,开发出新型降压药玄宁。研究结果显示,玄宁与进口药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成本还比进口药低40%。此外,石药集团推出的抗肿瘤类药物津优力等,价格也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3。
集团创新药事业部副总裁卢利军算了一笔账:“药店里一盒玄宁卖30多元,不足国外同类产品的2/3。2016年,玄宁销量超过3000万盒,相当于为全国高血压患者节省7亿多元。”
药品质量管理,石药同样不马虎。
在满足国家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基础上,石药从员工抓起,对质量控制和检测人员实行严格考核,末位淘汰;严控产品设计、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五大关键环节,确保产品生产一次合格率和市场抽检合格率多年保持100%。
谋长远,石药的目标,是引领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瞄准“十三五”规划,石药集团依据流行病学研究及疾病谱的变化,在研发战略上做出进一步调整。目前,石药集团在研新药有180余个,集中在基因测序编辑、抗体偶联药物、免疫治疗、靶向抗肿瘤药物等领域,满足国家最广泛、最前沿、最急需的卫生需求,形成创新药集群,为健康中国战略进行全产品链储备。
20年来,石药在国际医药行业的竞技场上从“跟跑者”逐步变成“并跑者”,但是,他们的目标不止于此,成为“领跑者”才是他们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能够跻身世界同行业前20强。为中国,我们有这样的志气,也有这样的底气!”蔡东晨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