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一群五六十岁的拳击爱好者
练拳,就是图个乐(我运动 我快乐)
本报记者 姜 峰
左脚弓内收,右脚尖点地,屈身蓄势待发;落地镜前的李小生停顿片刻,忽然眉间一紧、双目圆瞪,一连串地出拳——“咻咻咻”,衣袖生风。
“小生”不小。63岁的他,练拳近四十载,是西安市业余拳击爱好者圈子中响当当的“老生”。
“老生”不止这一位。因为喜爱,“速度与激情”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从挥拳的力与美中享受健身的快乐,爷爷辈的他们也可以拥有。
拳击就像调味料,生活里缺了就没味
在西安某拳击馆,初见记者,一握手,李小生摊了摊缠着护手绷带的双掌:左手打着黄色绷带,而右手打的却是红色绷带。
这并无特别的用意,“这绷带是其他练拳的朋友扔的,我看见后洗了洗又戴上,反正咱又不上场,不丢人。”他又指指脚下的鞋,“软底胶鞋,才十来块钱,穿坏好多双了,坏了再买。”
“李哥对装备,不讲究!”50岁的西北大学职工杜小岗跳完绳,凑过来向记者说起他俩如何因拳击结缘,“李哥20岁出头时,在工厂当工人,听说有一个体校出来的中学老师教拳击,就利用业余时间跟人家学了好些年,赶巧,我和李哥住一个家属院,我当时才上初中,看着李哥练拳觉得‘稀罕’,结果就被他‘拉下水’,一练就练到今天。”
李小生赶忙摆摆手,结果仍挡不住杜小岗把当年的“包袱”抖出来:“李哥带着我练拳击,没沙袋怎么办啊,他就找来废旧的汽车内胎,往里塞上锯末和沙子,齐活儿!”
拳击,对这两位哈哈大笑的老伙计而言,早已成为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生活调料:不必刻意修饰,但没它就没味。
当李小生端起架势,又不得不佩服这位业余爱好者对拳击专业性的执着。“咱先说步伐,看,这是前进步,还有走方块、激进步、滑步,讲求的是快速移动中保持协调平衡”,向记者演示动作的李小生,一下像变了个人,“年轻时练15秒无氧快速出拳,还要轻重结合,我能打出60多拳。”汗水沁出李小生的额头,“无论上班时,还是从工厂退休后,我都坚持一年有350天练拳,有条件去场馆,没条件到公园,年龄大了不再搞实战,咱就练练自由空击、打打沙袋吊球,或者给别人支手靶,不为啥,就是图个乐。”
练拳的多是年轻人,老年人其实也能行
业余练拳大半辈子,李小生周围聚集起十几位老年拳友,年龄都在五六十岁,“爱上这个,好处多多,你再也丢不下”。
有啥好处?今年61岁、接触拳击刚刚3年的刘建平,最有发言权。
和李小生一样,刘建平退休前也在工厂当工人,“年龄大了,心态老了,觉得有好多困难自己都挺不过去,就比如这身体,年轻时胡吃,得了结肠炎,一闹就是近30年,有时候一天就要拉两三回肚子,又有高血压,只能靠吃药扛着。”刘建平不认命,“练拳击,让我的身体状态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3年前误打误撞接触了拳击运动,刘建平起初经历最多的是嘲笑,“练拳击的主要是年轻人,他们更富有活力。”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年轻人也有他们的劣势,那就是急于求成,而我能耐下心来做好基础训练,空击的每个动作,我都重复上万次……”
练拳的过程很枯燥,但刘建平坚持下来入了门,“运动之后,首先体质得到了很大改善,高压原来150,现在降到了140,而且结肠炎也得到了很大缓解。”
更令人欣喜的变化在发生。“前几年岁数大了,遇到困难总爱绕着走,碰到陌生的新事物更是本能地抗拒,而练习拳击,让我又有了年轻时敢闯敢拼的劲头,我现在喜欢去挑战困难、挑战自己。”刘建平眼睛一眨,故意压低声音,向记者道出个小秘密,“我现在正在学开车,前两天刚刚考过了科目二。”
“孩子们早就有车,但我以前连方向盘都不敢碰。”刘建平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通过运动健身,我又恢复了自信,我觉得自己也还可以多尝试,这种感觉是很多年都不曾有过的了。”
一边聊,刘建平一边摸着自己亲手推的发型,薄毛寸、几乎露着头皮,颇觉满意:“世界著名拳击手都留这种头吧?”无怪乎人们说“老小孩、老小孩”,刘建平的状态确实不像花甲之年的人。
运动时量力而行,享受打拳的感觉
正聊着,李小生招呼起打手靶,刘建平戴上拳套,一跃上了台。两位年龄加起来超过120岁的老人,一攻一防,“砰砰啪啪”的声音回响在拳馆。
“很多人没有真正接触过拳击,看着电视上职业拳手头破血流就觉得很危险,其实只要科学训练就可以保证安全。”西安市拳击协会副主席、56岁的俞智敏说。
“就像足球、篮球等普及度更高的运动一样,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玩一玩,并不是为了去当运动员,而是为了体验快乐。”李小生认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科学的方式方法指导下,年龄并不是运动和健身的拦路虎。
“像我们年龄大了,运动时就量力而行,跳跳绳,练练步伐,打打空击,既出了汗,又锻炼了协调性,还在健身的过程中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杜小岗对记者笑言,“像我们这些中老年拳友,因为业余爱好走到一起,我就发现大伙性格都很开朗,真没有几个内向的,这就是运动的魅力!”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