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 言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养青少年厉行节俭的习惯,对于建构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传承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至关重要。
新一代青少年出生于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普遍缺乏对物质短缺的感受、缺少对节约观念的认知,对于“勤俭持家”没有切身的体悟。加之不良消费文化对于过度消费的误导和勤俭教育在家庭中的“失语”,耳濡目染中,青少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此一来,学校食堂内,尽管张贴有“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海报,依然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餐食随手倒入垃圾桶。
如何把勤俭美德的培育融入日常教育,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特别是如何将勤俭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动一番脑筋的。
要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面对长辈关于勤俭的教导,很多青少年不解、排斥。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俭,约也”,是在讲人的自我节制。倡导节俭修身,讲人的内在修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勤俭节约,于物质匮乏时适用、于物质丰富时一样适用。
要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惜物养德。爱惜粮食意味着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视,意味着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对于儿童勤俭的教育,都是旨在教导儿童珍惜资源,物尽其用、敬物惜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粮食安全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帮助青少年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身教胜于言传,各方面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于家庭,家长要做表率,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心怀敬畏;于商家,要倡导理性消费、健康消费;于媒体,要通过宣传与引导,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文化自觉。
对青少年开展勤俭教育,不仅要体现于言传中,更要渗透于身教内;不仅要让教育成果入脑,更要入心;不仅要将其作为行动要求,更要成为价值自觉。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