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场戏再现“生死场”
——观《海伦往事》
冯 静
无法想象24岁时的萧红是怀着怎样锥心的痛楚去书写《生死场》的。根据《生死场》改编的拉场戏《海伦往事》再次将这痛楚感蔓延开来。
拉场戏是东北二人转的分支艺术,俗称“小落子”,老百姓也称其为拉场玩意儿、蹦蹦戏、秧歌戏等。拉场戏由3人以上用二人转曲调演唱,人物上场可自报家门,通过唱词交待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在唱念之中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拉场戏《海伦往事》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拉场戏表现小门小户小事件的格局,使这个小剧种开辟了新生面。
为了既保留原作对抗战初期中国农民由麻木到觉醒的表现,又体现拉场戏的风味,《海伦往事》没有简单搬演萧红笔下农民的麻木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是以小说为蓝本,对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将那个晦涩愚昧的世界描绘得生机盎然。这里既有白山黑水的深沉隽永,又有家长里短的开怀大笑,大姑娘、小媳妇围坐在一起贴窗花、纳鞋底,秧歌舞起来,唢呐吹起来,如一幅东北风情木版年画。
王婆和麻婆的机智逗趣,赵三和二里半的恩恩怨怨,人物鲜活生动,好像是刚从庄稼地走了出来,透着黑土地的淳厚和硬朗。此外,《海伦往事》改变原作对金枝悲惨命运的描写,把金枝和成业这对年轻人的爱情描绘得温馨甜美。台词中大量民间语言的运用质朴酣畅,为拉场戏的喜剧性提供了很大的表现空间。
当然,剧作没有停留在表现东北民俗风情的层面,《海伦往事》秉承原作的发展线索,表现了东北农民面对日寇侵略从麻木不仁、任人宰割到觉醒、反抗的过程。相较于小说,《海伦往事》将这个过程表现得更为戏剧化:起先,村里的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对于赵三、月英积极动员村里的年轻人参加抗联不为所动,直到得知月英被日本军犬咬死,村里人群情激愤,再到金枝死在日本鬼子的枪下,整个村庄的人都觉醒了,他们要战斗,要用热血和身躯捍卫自己的家园。
《海伦往事》以《月牙五更》作为音乐线索,通过抗战前的欢乐喜庆和琐碎轻松,对比日寇入侵后山河破碎带给人们的压抑痛楚与血性偾张,色调分明。《海伦往事》虽然表现的是小村庄、平凡人,但象征的是生长于斯的群像,他们血脉相连,面对外辱不屈不挠,愿以热血和生命去捍卫民族的尊严、自由和解放。
这部戏也有可待完善的地方。那就是在鲜活生动的风情画表层之外,还需要高明的哲思。一部戏除了故事好、人物好、情感动人外,还应能让观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哲理,能够有所反思,这才是观众走出剧场之后反复咀嚼、久久难忘的东西。在这方面,《海伦往事》还需向话剧《生死场》、评剧《我那呼兰河》学习。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0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