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娱乐 >

《百鸟朝凤》“一跪”之思(编辑点评)

2016-05-20 08:54 来源:人民日报
“一跪”之思(编辑点评)
 
    徐 馨
 
  过去的一周里,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在银幕外跌宕起伏的遭际,成为文艺热点。在一大批知名电影人的推动下,《百鸟朝凤》终于进了院线,和全国观众见面。然而,由于排片率低,首周票房惨淡。又由于一位电影人在网络直播平台跪求排片成为舆论“爆点”。如今,在各方力量推助下,影片的排片率得以增加,票房迅速提升。
 
  这“一跪”,是迫不得已、情之所至,还是营销手段、对众人的“道德绑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看起来极端的作为,折射出的电影市场生态环境值得思考。
 
  显然,这一系列做法不可复制,也不具备行业代表性。试问如果导演不是著名的吴天明,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影片是否会公映?排片是否能增加?票房能否拉升?
 
  从票房收入突破400亿大关到银幕建设达3万余块,十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影片和院线的高度同质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商业电影与商业院线是电影市场的绝对主体,凤毛麟角的非商业电影和艺术影院在前者庞大的基数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今,《百鸟朝凤》增加了排片,票房激增,这一变化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排除“同情分”的因素,至少说明观众的艺术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市场供应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观众看什么,往往是因为影院在放映什么,影院是选片主导,具有文化趣味引导功能。此次围绕《百鸟朝凤》而起的硝烟,再次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当中国电影在产业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时是否忽视了什么。比如电影艺术的多样性是否得到足够重视?比如是否为提升中国电影艺术品质的探索设了“特区”,置了“绿洲”,还是将其一股脑儿地都推进市场大潮中任其浮沉?
 
  从这个意义上,解决诸多“百鸟朝凤”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解决排片机制的多样性建设,但问题的最终解决,仅靠影院经理是不行的。影院是商业化操作,要考虑收支问题,这是经济伦理。关键之一在于,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的生态问题要有战略思考。电影是商品,电影也是艺术。对于作为艺术的电影,有关方面似乎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开辟“绿色通道”。
 
  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也好、电影产业结构也好,需要考虑产品品类的良性分布,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元素。商业电影一家独大的产业结构,毕竟不是电影市场的最佳结构。
 
  此次风波或将引起电影界的思考和重视,比如电影产业优化升级和观众群体培养的问题,实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建成艺术影院乃至艺术院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20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