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大国呼唤高素质技工(新论)
朱永新
建设高素质的技工队伍,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也要完善具体环节,凝聚各方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激发大国工匠精神,方能为中国制造凝神聚气,为中国发展加油聚力。
然而,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技能劳动者短缺,尤其是高技能劳动者数量少、比例低、招聘难、流动大且多集中在大型企业。据统计,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二是技能劳动者水平不高,劳动力可替代性强,尤其农民工技能培训参与率低。三是技能劳动者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一些地方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技能类型与生产需求出现错位,服务业等热门技能培训饱和,而工业技能培训则明显不足。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能形成体系有待完善。在我国,公共财政是技能培训的主要投资方,建立的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提供制造业所需的通适性技能,难以覆盖各种专用技能,难以保证培训质量和效率。加之传统学徒工制度不断衰落,而企业内部新的技能养成体系尚未建立,也限制了高素质技工的产生。
应对制造业的技工短缺问题,需制定更有效的激励政策。对企业而言,要对积极参与员工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教育费附加返还等财政补贴及补偿政策;在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定时,企业参与技能教育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对高技术和高学历职业教育毕业生聚集的企业,给予城镇入户名额奖励,帮助企业降低员工流动性,形成技能积累。对个人而言,中办国办已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各地也纷纷出炉措施,免除技术工人后顾之忧,将激发出磨炼技术的热情。
培养技能人才,可以将市场竞争引入职业教育领域,以市场调节职业教育的供求。具体来说,可以鼓励职业学校与市场化培训机构合作,提高课程质量及与市场的契合度;或者通过国际合作、行业合作或与国内领军企业的合作,引入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帮助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促进其掌握的技能在企业中不断沉淀。同时,要制定更开放合理的办学资质规定,鼓励企业开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专业。
市场参与职业教育不能只依靠个别企业的力量。首先,要促进不同企业拧成“一股绳”,共享技能培养成果。应鼓励同行业企业进行“有组织的竞争”,在小范围内限制“挖人”从而保护企业的技能投资,同时维持、提高熟练工人工资标准,防止技能员工快速流动。其次,要发展高校与企业多层次、多阶段的合作,建立共享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最后,要通过行业组织来协调企业的技能培训工作,行业组织应具有协调技能生产和资格认证并建立跨企业培训机构等功能。
从农民工大国向技工大国转变,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锻造一支知识深厚、技能精湛和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技工队伍,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也要完善具体环节,凝聚各方合力。这样,“匠心”才会生根发芽,制造强国的基石才能夯实筑牢。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