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有用强迫症”(辣评)
呐 言
当下,一些人得“病”了。什么病?“有用强迫症”。
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国家一级演员日前一番言论引发了网上的热议。“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光演员,很多人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渐行渐远,于是社会变得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观点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呀,不知从何时起,是否“有用”竟成了人们对于事情做出判断与进行选择的标准,读怎样的文章、选什么课程、提升哪方面的修养、交怎样的朋友……概莫如此。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此前采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时,他表露出的无奈:目前,学校在本科一二年级开展通识教育,致力于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提升综合素养,可这样一番良苦用心竟引来不少学生的抱怨,理由是在大三寻找实习单位时吃亏,因为其他院校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开始教授大量专业课,强调实用性、强调到用人单位之后能尽快上手。
不禁要问,如果将目光不是聚焦于当下,而是聚焦于人一生的成长来看,究竟怎样的教育才更“有用”?
许多大学老师都谈到这样的观点:当我们同已经毕业10年、2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于大学时期所学知识的评价与在校期间有很大不同,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一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在日后变得无用,后悔没有在当时更多学习一些当时看上去无用,后来很有用的课程,如人文、艺术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类的知识。
而这就是目前教育界内部讨论颇多,且逐渐达成共识的概念——“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期待,教育少一些功利,社会少一些浮躁,“有用强迫症”尽早治愈。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14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