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向上的文化之力(新语)
尔 冬
时光如流,刻着光阴的记忆,勾连起即将过去的2019年。
这一年,我们的文化时间怎样度过?
有的将喜欢变成了习惯。90后姑娘孙晓婧跟“诗友”们玩飞花令,一口气接龙到百余句,“只是单纯地遵循内心的热爱”。
有的在坚持。一年间,民警苏唐诗揣着相机30多趟进故宫,“一天、一月、一季度、一年,直到拍出古建筑的温度”。
有的留有遗憾。作家双雪涛笔耕不辍,却感叹“创作数量比想象的少,时间也比较漫长”。
这是个体的感受,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填补精神需求的缝隙,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诠释文化的力量:因真挚的热爱而蓬勃向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充能。
换个角度看,注脚又不一样。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吸引无数网友自发点赞,“到电影院为新中国庆生”成为许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好口碑,逆袭夺得年度票房冠军;国家博物馆开设1号线地铁专列,将灿烂的中华文明“搬”进车厢……种种现象,无不反映旺盛的需求,也彰显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源于一种共识。如今,从实体书店到音频听书,从影视点播到网络直播,多元样式、多样介质,以及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边界,缤纷着样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体验的质变。
这体现一种改变。多元的审美体系,分层的受众群体和独特的认知维度在形成。持续升温的“诗词热”,是国人对汉字之美、文化之厚的重新发现;“文+旅”,在深度融合中达成“诗与远方”的交织;互联网的深度普及,让更多人选择在短视频里“云体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这些力量,汇聚出一组蓬勃向上的数据: 201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928.33亿元,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55个增长至3176个,博物馆数量从21个增长至4918个……飞速发展的中国,精神层面的供给也呈现倍数级增长,继续激励和鼓舞每一个奔跑追梦的人。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感谢文化之力,让我们在走向自己所期待的未来时,多了自信、坚定,以及憧憬。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2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