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愿和平永绽芳华(域外听风)

2018-05-09 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愿和平永绽芳华(域外听风)
 
 
黄培昭
 
  做出打仗的决定是很容易的,可一旦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发动者们根本没有能力对后果负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宣布,将与伊拉克和阿联酋政府共同重建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炸毁的伊拉克摩苏尔努里清真寺。人们期待重建提供更多工作机会,更期待能够在当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孕育新的希望。
 
  如果没有战火,伊拉克本是一个处处可以感受到两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地方。得名“文化绿洲”的首都巴格达,与开罗、科尔多瓦并称为伊斯兰世界三大文化名城。然而,自本世纪初以来,隆隆的炮火吞噬了这里的和平、宁静和闲适。伊拉克战争期间,老城区的穆塔纳比街上几乎所有书店落锁谢客、咖啡馆关门大吉,整条街都坠入沉寂之中。直到现在,穆塔纳比街也没有完全恢复往日的元气,书客摩肩接踵、悠然淘书的场景,已很难见到。
 
  笔者在巴格达采访时,认识了曾在2007年遭遇汽车炸弹袭击的店主阿里。他在被救出来后,重建了曾曾祖父留下来的 “谢哈班达”咖啡馆,并按原样进行装饰。新店开张后,每天的来客数量陆续回升,但进门的本地人,内心似乎都怀着共同的隐忧。的确,战争虽然结束了,其阴影并没有随风而去;骤然响起的枪击声、爆炸声,至今还是他们难以逃脱的梦魇。
 
  咖啡馆的故事,其实就是如今伊拉克社会生态的投影。那场持续多年的战争,打破了伊拉克固有的政治、社会生态平衡,在埋下教派仇恨、种族冲突种子的同时,也让伊拉克得天独厚的文化惨遭重创。更严重的是,它给很多人的精神、心灵,造成了几乎是不可治愈的创伤。正如一位流落到卡塔尔的伊拉克记者感叹,“战争改变了我的一切,也改变了我的国家的一切”。
 
  有媒体曾撰文称,巴格达“似乎拥有双重面孔”。一副体现在“美人、香料、 底格里斯河、清真寺和间谍罗织的魅惑迷雾”,另一副则是“炮火、枪声、战乱和动荡凝固成的新闻图像”。15年前燃起的战火,把伊拉克“推进了深渊”。做出打仗的决定是很容易的,可一旦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发动者们根本没有能力对后果负责。
 
  因为恐怖袭击频仍,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一些工程项目的营地周围,有铁丝网、壕沟、高墙三层防护。“长期生活在营地,做梦都是荒漠和高墙的黄色。”从当地工人的自嘲中,不难读出伊拉克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目前,无论是政局不稳,民生凋敝,还是恐怖主义威胁难除,宗教、民族等各类矛盾激化,重建中的伊拉克,还面临着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困难。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更多直接、有效的帮扶与援助,这需要国际社会来共同关注。
 
  阿拔斯王朝时期,哈里发曼苏尔曾下令扩建巴格达,并命名为马迪纳·萨拉姆,意即和平之城,其中的寓意不言自明。一千多年过去了,实现和平依然是人类最珍视的需求。“追忆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惟愿战争不再重演,和平永绽芳华。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