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把几个名字从微信“朋友圈”删除了。虽有所不忍,实出于无奈。所以者何?是因为这些朋友不对劲、变了味,令人不堪其负、不胜其扰。
被请出“朋友圈”的,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滥发信息,应接不暇。有的可能患上了某种依赖综合征,总是不停地发信息,从早到晚,无时无地。而所发信息大都无用无益,鸡零狗碎、陈芝烂谷,明星婚变、杯水风波,低俗段子、艳情故事,不一而足。结果搞得手机夜以继日嘟嘟不停,牵连机主不辨黑白忙个不停。占用大量空间,手机受得了;占用太多时间,人却受不了。
二是戾气太重,不敢沾染。有的不知是因为受了伤害、表达不满,还是因为嫉恶如仇、表达义愤,常常发送一些戾气很重、暴力倾向的信息和观点,让人看了脊背生凉、毛发倒竖。要说,在那些大是大非问题上表达一下坚定态度还能理解,但对一些不良现象也使狠斗气、喊打喊杀,就有点费解和不解了。收看这样的东西多了,恐怕平和的人也会生出焦虑、急躁的人更会转向暴躁。
三是乱传妄谬,扰乱视听。网络谣言是一种社会毒瘤,应该说经过整治相对少了,但乱传妄谬的大有人在。“心诚则灵”、偏方治病就不说了,更严重的是散布不合事实、扰乱视听的负面信息、偏激言论。什么经济不行了,楼市崩盘了、股市糟糕了、汇市下跌了,唯恐天下不乱,不知不觉附和了唱衰中国的狂言谬论。
四是参杂使假,动机难测。这种现象渐趋增多,其表现过去还停留在要点赞、求转发层面,现在已发展到发广告、搞推销、引募捐、拉选票水平,把“朋友圈”弄成了“坑友圈”。当然其中有的属于正面行为、可能有其价值,可问题是有些事八竿子打不着、有些人压根儿不了解,怎么可以随便掺乎呢?而在“好事善行”面前你不响应响应、“表示表示”,就好像麻木不仁、不近人情似的。
五是耽于说教,强人所难。有的很负责任,常常发送有益信息,比如名言警句、谠言高论,励志故事、修炼之道,管理要诀、处世准则等。用心是好的,也值得看看,但架不住多,连篇累牍、源源不断就让人难办、令人生厌。就是法国大餐、心灵鸡汤,天天吃、顿顿喝,也会倒胃口。况且,有的习惯以一己经验“诲人不倦”,一会儿是王阳明、曾国藩,一会儿是卡内基、德鲁克,并声言“不看会后悔”“照做管一生”,貌似与人为善,实则强人所难。
五是有的矫情虚饰,过于自我。“晒自己”是微信一出生就有的事儿,本来也没什么不好,但有的什么都晒,走路走到哪、今天吃了啥都要大声地告诉世界。这有点俗,但还不算低俗。但再走几步,反复不断地晒自己怎么拼、怎么牛、怎么乖、怎么爽,就显得矫情虚饰、过于自我,也让人不明所以、心生疑窦了。
以上所列,当然有些“概括”,但确有其据。比如滥发信息和推销产品,笔者年初去一家店配眼镜,店主请求加了微信,没想到后来人家天天发自己的产品信息,而且一发就是几条十几条。再如乱传妄谬和耽于说教,有的不时发送所谓灵异神迹,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蛊惑人心;有的不断发送虔神拜佛之为,似在劝人向善,却胁迫式地让人转发。至于暴戾严重、喊打喊杀的,“一之谓甚,岂可再乎”?
曾问过一位同仁,该怎么办?他说,你可以屏蔽。可是不经过一段时间检验,怎么知道该屏蔽什么屏蔽谁?况且好多信息用多变花样、漂亮言辞伪装包装起来,让人遽然难辨真伪高下,怎么及时屏蔽?再说了,现在大家的“朋友圈”都越来越大,也屏蔽不过来呀——很多场合人们一见面就要求加微信,不加就会却人情面,于是很多人的“朋友圈”达到数百人,筛选起来实在费劲。
微信是私域,也是公域,是公域,也是私域。它给人带来很多方便,也造成一些麻烦,你离不开它,也没办法它。所以慢慢地觉得,还是有甄别地把个别名字请出“朋友圈”算了。当然是悄悄地,免得让人觉得你太“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