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遇上高息免费当三思(民生观)

2016-05-24 08:50 来源:人民日报
遇上高息免费当三思(民生观)
 
    渡 己
 
 一些非法集资者在监管部门间打擦边球,监管部门应因时而变,提升打击水平
 
    
 
  大概十几年前,有个轰动一时的“读来读去读书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某读书社推出业务:只需交纳820元、850元、888元不等的“押金”,就能免费借书一年;一年之后,公司支付的回报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该读书社短短几年向公众吸收资金数亿元。这些钱几乎全部被用于期货、股票等高风险投资。随着投资被套牢,崩盘的悲剧最终上演。
 
  你可以把图书换成任一种产品,就像这次“聚智堂”推出的“感恩免费课”:存入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一年后拿回本金,回报就是可以免费参加每堂数百上千元的培训课。结局似乎也是一样:企业资金链断裂,负责人跑路,受害者则可能面对血本无归的困境。
 
  这种行为,分明是敛财。
 
  梳理聚智堂的运作流程不难发现,教育培训只是形式,吸收资金才是本质。与此前P2P平台非法集资、甚至是“庞氏骗局”相比,聚智堂似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多是假借了教育的名义,利用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迫切心态。只要有足够的新学生报名付费,聚智堂就能运转下去,可一旦投资失利或者新付费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这场游戏只能黯然收场。
 
  并不陌生的圈钱逻辑,何以在全国开出170多所分校,吸引巨额资金呢?一方面,随着私人教育培训市场的火爆,不少家长急于为子女安排教育培训,在缺乏对非法集资辨析能力的情况下,极易因眼前收益而被利用。另一方面,一些非法集资者利用政策漏洞,在监管部门间打擦边球,比如打着教育培训的旗号,只需要接受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很有可能躲过金融部门的监督。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频发,不少挂着互联网金融、产业创新的旗号,从传统的直接集资向房地产、教育甚至养老、慈善等领域转移。但通过高息、免费等诱饵吸引投资、拆东墙补西墙、击鼓传花的老套路,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对此,一方面公众要提高财商、提高对非法集资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因时而变,提升打击非法集资的水平。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24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