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莫斯科 创新规划为城市“消肿”

2015-06-23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莫斯科 创新规划为城市“消肿”(国外首都城市治理)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曲 颂
 
  莫斯科不但是俄罗斯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城市,在经济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是全国人均收入最高、上缴利税最多、吸引外资能力最强的城市。今天,这颗跳动了860多年的“心脏”负担也十分沉重:莫斯科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200万,城区人口密度已经高于纽约、巴黎、伦敦等大城市。各机构排出的全球堵车最严重城市排行榜中,莫斯科都很靠前。这座古都必须不断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诸多挑战。
 
  历史上的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自然分布,以克里姆林宫、红场地段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了辐射状环形布局。这种单中心布局很容易造成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混乱。为解决问题,苏联政府1971年编制规划方案,将市区格局变为多中心,并制定了郊区规划。政府将二环路以内区域辟为中心区,又将二环到五环之间按方向分为八个规划区。中心区分布着全国性和全市性机关,其他规划区各自配备服务设施和公共机构,工业生产也在这几个片区均匀分配,使居民可以就地居住和工作。
 
  2011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实施了“大莫斯科计划”,将原属于莫斯科州的1500平方公里土地并入莫斯科市,设为“特罗伊茨克区”和“新莫斯科区”。莫斯科市区面积达到2500多平方公里。按照计划,联邦委员会、杜马、总统办公厅等机构都将搬迁到新区,使老市区人口减少到900万。但是首都职能转移并非易事,曾有专家预测,新区开发至少需要20年。目前,新区尚处在旧房拆迁阶段。
 
  莫斯科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十月革命后,莫斯科成为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中心,产值居全国之首。苏联解体之后,莫斯科逐渐从工业城市向金融、商务、服务中心转变。这种情形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吸纳到莫斯科就业。旅游公司职员季什科对本报记者说,生长在小城市的她并不喜欢莫斯科的拥挤、昂贵和喧嚣,但是莫斯科的生活更有活力,能够带来更多机遇,收入也更高。
 
  为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政府开始重组城市经济结构,将传统工业企业分批迁到城郊,用腾出来的土地建设商场、写字楼、宾馆等设施,以便发展金融、信息、旅游产业;或用于扩大绿地。到2020年,预计将迁出94家工业企业,使工业用地比例约缩小一半。
 
  在硬件上为莫斯科“消肿”的同时,莫斯科市政府也着力在软件上提高工作效率。2013年,莫斯科市政府启动了“打造方便城市”项目,旨在提高医疗、教育等服务质量,同时通过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方法来提高办公效率。 
 
  (本报莫斯科6月22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3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