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公益中国 >

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 公益捐赠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

2018-04-03 07: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公益捐赠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
 
指尖轻点 公益随行(一线调查(互联网新观察续④))
 
 
本报记者 吕绍刚
 
  核心阅读
 
  根据民政部统计,自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一年以来,我国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指尖上的公益怎么做?相较于传统公益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发展还面临哪些难题?记者展开调查。
 
  
 
  当爱心“落”在指尖
 
  ■“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
 
  每天清晨7点,深圳的大四学生小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为她的小树苗收集“能量”。小向告诉记者,通过步行、购物等方式,每天能获得几克至几百克不等的“能量”,当集满一定千克的能量时,不但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还会有公益机构在内蒙古阿拉善的荒漠里,为用户种下一棵真实的树苗。
 
  “这种小游戏很有趣,把公益渗透在生活中,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小向说,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曾参与了不同形式的互联网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小向已经在“蚂蚁森林”中成功“种”出两棵树。第一棵小树苗“长成”时,她收到一条通知:“亿利公益基金会将为她在阿拉善地区,种下一棵沙柳,并附上树苗编号。”“没想到一个小习惯,能对改善荒漠化起到作用。”这让她非常激动……
 
  根据民政部统计,自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一年以来,我国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每人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
 
  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房涛表示,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发展迅速,深圳市慈善会2016年通过互联网募集资金占比18%,2017年提升至26%。一些慈善组织来自互联网的捐赠已占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以腾讯公益网络捐款平台为例,截至2017年6月,该平台累计1.1亿人次捐款18.9亿元,参与QQ和微信捐步人次达2.9亿。2017年9月,腾讯“99公益日”活动动员社会捐赠13亿元,1268万人次参与捐赠,再度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参与。
 
  深圳市慈善会筹资合作部谢宏认为,互联网公益的最大特点是传播力更强、大众小额;过去传统公益是基于熟人之间的交往,互联网公益更多是基于陌生人的传播。而在乐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伽豪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是互联网公益的重要使命,“就像漏斗一样,前端看到的人越来越多,后端实际参与的人才会源源不绝。”
 
  促公益“融”入生活
 
  ■降低捐赠成本、设计新颖“玩法”,培养公众公益习惯
 
  “这些产品制作精美,参与门槛低,背后的故事也能打动我的心。”深圳南山的樊女士说,这些公益产品不但给了她参与公益的机会,更在心里种下一颗慈善“种子”,“体验过微信捐步、‘小朋友画廊’等后,我开始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之后还专门参加了两次前往汕尾、肇庆扶贫支教的活动。”
 
  “‘慈善就是好人好事’‘公益就是捐钱捐物’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房涛认为,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拇指公益”,之所以可以吸引这么多人参与,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公益形式大大降低了捐赠成本,让公益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就是希望大家知道,公益不是苦、穷、惨的故事,可以充满乐趣,融入生活。”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高级公关经理冯韶文介绍说,在互联网时代,“捐什么”早已有了新的答案——人们许多日常行为,都可成为捐助内容:捐声音,可以帮助盲人朋友阅读;捐步数,能兑换善款;捐电脑垃圾,能为三江源清洁作贡献……
 
  除了“捐什么”的改变,“怎么捐”同样成为拇指公益可以吸引众多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公益不等于掏钱。互联网公益类产品,主要就是通过设计新颖、便捷的‘玩法’,吸引更多人参与,进而培养公众的公益习惯。”张伽豪表示。
 
  科技造福于人,也在互联网公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平台借助在资源、数据上的优势,以各自的方式加入公益队伍,例如高德地图联合“团圆”系统,向全国用户提供就近采集DNA的定位服务,帮助被拐人员与寻亲家庭团圆;阿里健康鼓励人们以“随手拍”的形式,记录下身边盲道被占用的现象,为盲人出行服务;腾讯的鹰眼和麒麟系统则通过大数据技术,识别诈骗电话、伪基站,防范金融诈骗……
 
  在2017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表示:“科技为每一个想要变得更好的人打开一扇门,我们自己也是这些公益项目的受益者。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人人可公益、人人能受益。”
 
  把信息“晒”在阳光下
 
  ■政府部门推动公益透明化,全民参与慈善途径更多
 
  信息不透明、款项不公开,一直是公益行业的“痛点”。2017年8月29日,为公益项目“用艺术点亮生命”定制的“小朋友画廊”H5在朋友圈刷屏:短短一天内,就有超过581万人次参与,捐款数额超过1500万元。但紧随其后,质疑声不断涌现:善款去了哪儿?怎么使用?是不是有企业参与分成?
 
  “从传统公益到互联网公益,‘信任黑盒子’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平台,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公益生态更加透明,让大家可以捐得放心。”冯韶文告诉记者,腾讯公益平台会对项目进行监督和督促,定期为捐助人推送项目进展信息;对于披露不及时,或进展缓慢、停滞的项目,将作下架处理,并配合民政、公安等部门进行审核和调查。
 
  另一方面,谢宏认为,在信息公开化的过程中公众与公益组织可能会存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增加了产生“不信任感”的可能性。例如,深圳市慈善会曾有一个为山区建图书馆的项目,有人质疑,自己家里的电脑桌50元就买到了,为什么项目的电脑桌需要150元。“互联网时代,大众化参与,必然是众口难调。这就需要我们在沟通、协调上下更大功夫。”他说。
 
  2017年9月初,民政部开发的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分布全国的慈善组织及各级民政部门统一使用该平台发布信息,为公众查询了解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项目、慈善信托提供了权威便捷的渠道。截至2017年10月10日,全国1676个慈善项目、1219个公开募捐方案全部在平台予以公开,推动了公益慈善在阳光下运行,更使全民参与慈善监督成为可能。
 
  “如今有些网站,在嫁接救助与被救助需求的过程中,从中抽水,把慈善变成了一种你情我愿的商业行为。但其实《慈善法》已经明确界定了募捐、馈赠行为的边界。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采取严厉措施,处罚骗捐、诈捐等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向广大民众普及公益法律知识,让大家学会如何‘放心捐’。”房涛说。
 
  “除了信息的公开化,公益的形式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纠纷’。”张伽豪介绍说,他们会更多地采用企业让利的形式,不让用户直接捐钱,“比如,公益电商平台‘公益+商城’的形式,用户以原价购买贴有公益标签的商品,商业和平台就会捐出一部分款项。这样由我们代替用户进行公对公的捐助,用户就可以不用担心后续问题,放心参与公益。”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