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磊 王 丹 王 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1日 第 02 版)
2020年春节,91岁的欧阳永英搬到了江西新余高新区水西镇的儿子家过年,没想到遭遇疫情,一下住了3个多月。住久了,老人经常唉声叹气,仔细一问,原来是想念桐林村“颐养之家”里那帮老伙伴了。
“5月份疫情后重新开门第一天,老人们就回来了一大半。”桐林村村委委员兼“颐养之家”管理员胡克军领着记者转了一圈,只见三四十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或围坐下棋打牌,或抱孙闲唠,还有的坐在空调房里听京剧,很是惬意,“一个小小的‘颐养之家’,暖人心,受到好评。”
为让更多农村老人颐养天年,新余从2016年起,由组织、民政部门共同推动全市农村“颐养之家”建设,“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能让党建工作在基层找到有效抓手。”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赖国根介绍。
建设“颐养之家”,钱从哪里来?多番调研之后,新余确定了最可行的路径——“政府主导,群众自养”。初期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由市、县、乡按一定比例分担,后期运营经费多方筹措,老人自缴200元,政府出补贴150元,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爱心捐款捐物。
建设“颐养之家”,光有钱还不够。新余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特点,精心谋划打造:选址尽量挨着村卫生室,确保每位老人都有一份健康档案;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采取送餐制。
红烧鱼、冬瓜肉、炖豆腐,鸡蛋汤……2020年9月3日中午,在渝水区罗坊镇高勘村“颐养之家”,84岁的彭美连正吃得津津有味,“三餐热饭热菜,味道蛮好,有的菜就是自留地里摘的,新鲜。”
这个400多平方米的“颐养之家”,由原来的村小学改造而成,不仅整合了村卫生室、农家书屋,还为需要住宿的老人们备下几间房。活动室墙壁上贴的党建宣传栏十分醒目。
让“颐养之家”充满温情,需要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作用。为此,新余将服务“颐养之家”作为党员先锋创绩的评价标准之一,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活动。而入住“颐养之家”的不少老党员则组成了理事会,为这个“大家庭”忙前忙后。
“颐养之家”让老人、子女安心,更使得党组织在基层中深得民心,入住其中的老人们,又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帮手”。
随着“党建+颐养之家”模式逐步成熟,新余已将入住老人年龄放宽至70岁以上。截至2020年9月,新余414个行政村已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入住老人10309名,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和有需求老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