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极端思想说“不”(观点)
保罗·托马斯
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内恐怖主义的威胁。2005年“7·7”伦敦爆炸案、2013年肯尼亚购物中心袭击案、2015年巴黎的两起极端恐怖袭击案等都是现实例子。在法国、比利时、英国,有不少穆斯林年轻人前往叙利亚投奔“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其中一些潜回欧洲密谋恐怖袭击。以上这些情况都让政府不得不思考,为什么青少年会受恐怖主义诱导,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加以防范。
许多政府将青少年“极端化”的过程定义为“受极端伊斯兰教义影响,加入特定极端组织的传送带,预谋使用暴力”。这一定义将恐怖主义与穆斯林社区内部的信仰与教义相关联,认为这些思想为个人极端主义的滋长提供了土壤。
这一简单化的界定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这些学者认为,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的确存在,但不能把潜在恐怖分子简单定义为“受伊斯兰教义影响、前往叙利亚”的人。还有其它多种因素导致个人极端化,这些原因可以大体从结构、文化、个人三个角度加以阐述。
首先是结构原因——社会不平等以及社会分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许多西方国家,穆斯林作为少数群体是被边缘化和受到排斥的。
文化原因认为青少年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接触到一些极端主义观念,并且经过彼此间的讨论和模仿而加深了这种意识形态。“群体思维”让极端思想在小群体内部传播并相互巩固,很有可能诱发极端行为。
个人原因认为个人创伤以及心理脆弱性导致一些个体易受极端思想引诱。有很大一部分恐怖主义者曾经是街头罪犯或瘾君子,许多人在监狱服刑期间受到极端思想诱惑,非常容易迅速转变为“圣战”者。
上述多方原因预示着应对恐怖主义威胁需采取不同举措。以前,西方国家遭受恐怖袭击后往往对整个穆斯林群体采取遏制措施,这后来被证明是不明智和错误的。西方国家吸取教训,逐渐采用“软性”预防性措施,并将重点放在破获阻止恐怖主义预谋案件上。2006年,英国出台了反恐“预防战略”,旨在对穆斯林社团产生影响,消除社团内部极端意识形态存在的土壤,打击极端组织,搭建与穆斯林社团的合作平台,分享信息等。除本国外,英国还与欧盟其它国家加强了反恐经验的分享与合作。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反恐重点也不尽相同,英国强调对穆斯林社团施加影响,丹麦则强调加强对脆弱个体的咨询帮助,以防止他们滑向恐怖主义。
在采取应对举措的过程中,各国也面临挑战。以英国为例,其反恐“预防战略”就遭到了很多反对,不少人士认为该战略专门针对穆斯林群体,具有歧视性和偏见性。现在的保守党政府对该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预防措施不再局限于穆斯林社区,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务员、教师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发现可能的极端化青少年的意识及能力,鼓励他们采取预防性措施。
总之,欧洲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内恐怖主义的威胁,在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性措施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政策的均衡,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作者为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教育发展学教授,本报记者李应齐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9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