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童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0日 第 07 版)
近来,本报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断头路”问题:有的是生活小区通往城市主干道的道路修到一半停工了,原本不过几十米的路程,如今却要绕道走十几分钟;有的是农村地区道路硬化不到位,一到下雨天,道路就泥泞不堪,影响出行,等等。
交通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完善城市农村路网交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百姓出行,还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大为便利。不过,从读者来信的反映看,一些地方的交通“微循环”还有待改善,“断头路”问题亟待进一步重视并积极加以解决。
造成“断头路”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养护工作不到位,道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有的是道路建设工程立项、开工后,由于资金、施工等种种原因造成进展不顺利,迟迟不能完工;有的涉及征地拆迁问题,在规划路网建设时,没能及时协调处理好。此外,还有路网规划不合理、不周全,干道与干道之间、干道支道之间缺少衔接,新建小区路网没有融入城市大交通的具体规划等等原因。
道路是否通畅,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减少“断头路”的出现,既是地方和相关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检验。因此,地方和相关部门接到反映,发现问题,就应该认真梳理原因,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尽快疏通交通“微循环”。同时应举一反三,在城市规划、交通路网建设等方面,多一些前瞻意识,多一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打通“断头路”,就是打通“民意路”。当生活遇到不便时,群众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反映问题。地方和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建议,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事实上,形成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共同努力,对于推动解决民生问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