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办事不求人”的风气(人民论坛)
林治波
“深化‘放管服’改革,树立‘办事不求人’理念,营造‘办事不求人’文化”“用规则意识、契约意识打破权力文化、关系文化,把人情社会、面子社会变成法治社会、诚信社会”,黑龙江去年制定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聚焦纾解制约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力求打造“办事不求人”的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收到较好效果。
从民生角度看,“办事不求人”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题中之义。实实在在破解“办事难”,冲破的是为官不为的不正之风,确保的是权力真正运行在为民造福的轨道上。不单是黑龙江,全国不少地方都已将“办事不求人”列入改革规划,狠抓制度执行。管住权力“任性”,让“难事”不再难办,强化权力监督和问责,成为新时代法治中国、效能政府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果深入文化传统审视,“办事不求人”改革准确地抓住了“重私德、轻公德”“重人情、轻法治”的文化症结。传统观念里,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人际关系的“生”或“熟”。从幼儿入托、孩子上学、病人看病,到就业创业、工作调动、投资兴业,往往都想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如此一来,便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不按规矩办事,就越得依靠人情关系;越是依靠关系办事,就越是不遵守规章制度。人情、关系越来越重,终成不可承受之负担。只有以制度重塑权力运行,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带动社会关系清清爽爽,才能营造出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真正解决人情负担、办事困难问题。
“办事不求人”的改革,既是法治建设的过程也是反腐倡廉的过程,既是行政改革的过程也是转变观念的过程,涉及行政服务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复杂性与实施难度不容小觑。因此,必须把“办事不求人”改革,与正风反腐结合起来,与法治改革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将办事群众之所需、市场主体之所盼、经济社会发展之关键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重点和方向。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渐进的、耐心细致的努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常态。
一个“办事不求人”的社会,必是一个清明、轻松、公平、幸福的社会。“办事不求人”,是百姓的渴望与期盼,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落实。因此,这项改革不能止于营商环境的改善,还应该向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向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思想文化领域延伸。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转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改进人们的办事习惯,不仅将助力打造一个“办事不求人”的良好环境,也会让中国社会从根本上摆脱千百年来的人情之困。
如今,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满七周年。激浊扬清、脱胎换骨的作风重塑,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驰而不息,全面从严治党常抓不懈,不断推动“办事不求人”,功在当下,惠及子孙,善莫大焉。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