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玲娟《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1日 第 07 版)
2019年,英军战俘后人与当年参与营救的渔民在舟山会面。 |
《里斯本丸沉没》导演、制片人方励(右)采访英军战俘后人。 |
《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
2022年,习近平主席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6月14日10时,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揭开一段“沉没”82年的历史真相。这也是本届电影节的首场放映。
1942年,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该船在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在船从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所有战俘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
部分英军战俘破舱逃生。危难之际,是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舢板在水中救起384位奄奄一息的英国战俘,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尽管如此,仍有800多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困于船中未能逃生,他们的遗骸今天仍然沉在东海海域。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渔民伟大壮举的电影。“我今年多大?99岁了!我认不出照片里的人,但我认识我自己。当我静坐时,战友的脸会浮现在我眼前……”当年的幸存者提到,中国渔民不仅见证了整个过程,还救助他们于危难,否则将有更多战俘平白无故地死去。
2014年,导演、制片人方励偶然从舟山渔民口中听闻附近海底沉船的故事,查阅资料后怀疑那艘沉船就是历史上“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的“里斯本丸”。出于“记录这段历史的紧迫感”,方励决心拍摄一部面向全球观众的纪录电影,“打捞”这段历史,也“打捞”1800多个被人遗忘的战俘故事。“1800多个战俘家庭希望看到他们父辈的经历;对200多个舟山渔民家庭来说,他们父辈的善举、壮举理应被记住。”
2016年、2017年,同时也是地球物理勘探和海洋科技专家的方励带领专业团队进行两次搜寻,终于在偏离历史记载坐标36公里处的海底,找到了沉没的“里斯本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方励携摄制组到访中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找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翔实的历史研究,极尽所能地寻访核心当事人及其后代,如亲历“里斯本丸”事件、当时已经94岁的舟山渔民林阿根,结合现场采访、珍贵历史影像、还原事件的动画,试图无限接近东极岛附近海底30米处“里斯本丸”的沉船真相。
影片以真实历史为基底,采用电影语言叙事,结合真人纪录与动画特效交叉讲述,揭开这段沉没的往事。纪录调查部分,在听舟山渔民讲起“里斯本丸”后,方励与团队利用声呐探测技术独家定位并发现了海底船骸,又因一个英国战俘后人的电话,开启了寻访真相之旅;动画纪实部分,通过幸存者描绘、生前录音和文献,用动画完整呈现了“里斯本丸”从被鱼雷击沉到最终沉没的25小时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这就是那艘船,你父亲的遗骸就在那里”“他们现在还在中国的那片海中”……“‘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中国渔民表现出的舍己为人的大爱和英勇无畏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这其中就有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丹妮斯·维尼,她说:“历史需要铭记,历史不能被遗忘,也不能被歪曲。”陈雪莲的父亲曾划着家中的小舢板勇救多名英军战俘,她说:“我为父亲的英勇之举感到自豪。”
首映当天,多位“里斯本丸”事件的亲历者后人不远万里飞抵上海,观看了影片。“我一直想感谢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舟山的渔民,感谢他们的义举。”肯尼思·安德鲁·萨蒙说,他的父亲也是“里斯本丸”事件的幸存者。
“二等兵肯尼思可能被淹死了。”这是遇难者肯尼思·霍金森位于家族墓地的空墓墓碑最下方刻的一行小字。这一次,他的亲人们准备了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肯尼思遇难时的年龄——22岁,编号——3055984,以及他的遇难时间——1942年10月2日。他们万里迢迢把这块石碑背来中国,要把它沉入遇难者长眠的海底。
“不过六七年间,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这几位亲历者都去世了。”方励说,自己完成了对大家的承诺,完成了对自己内心的承诺,“记录下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在该片策划焦雄屏看来,《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电影“像调查报告一样,展现整件事情的真相,超出了电影的范畴,扩大了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