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情 >

健康科普短视频,不能缺了科学(百姓关注)

2024-06-17 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健康科普短视频,不能缺了科学(百姓关注)

 

赵 兵 喻锦妍《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11 版)

 
 

  “这5种食物千万不能一起吃”“平日多做这个动作,生病不用看医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一些医疗科普、健康养生的短视频颇受欢迎。传播广泛的健康科普短视频,有些能够带来知识增量,帮助人们更好管理健康,但有些贩卖焦虑、夸大风险,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前不久,北京市的李女士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看了一些健康科普短视频后让她感觉状态更差了。“每次看到脱发相关的科普视频都很焦虑,于是跟着买食补、涂精华,但没什么效果。”她说,有的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增加点击量,夸大甚至编造脱发、失眠的负面影响,十分影响心情。

  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世文看来,这是一种“恐慌营销”。“一部分创作者会采用未被证实的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吴世文认为,这些内容向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贩卖容貌、健康焦虑,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诱导受众使用非正规治疗方法、产品,或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检查。

  实际上,健康科普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对公众而言十分重要。吴世文表示,为吸引眼球而发布夸张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不仅无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而当伪科普视频提供的建议被大众接受,还可能削弱公众对真正具有医学背景和专业知识的科普博主的信任。比如,有些不具备相关知识的视频制作者会穿上白大褂,站在看似专业的背景前,以医生形象分享各种健康知识和医疗信息。对于辨别网络信息能力较弱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将此类信息视为“医疗权威”。

  “研究发现,老年群体信任假健康信息的比例是年轻群体的数倍。老年人对健康信息的需求量较大,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老年人容易形成固定且具有黏性的社交传播群体,群体内部成员对健康议题的高度关注,助推了伪健康信息的迅速传播。”吴世文说。

  有的博主为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保健品或医疗服务等,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实际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一些视频博主虽然在视频画面中说明自己不推荐药物与治疗方案,却在评论区或主页隐晦地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诱导用户私下联络。

  “科普信息的传播属于公共传播,有关部门应加强这类传播的监督管理。”吴世文认为,公共机构、医疗专业人士需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更多科学的健康信息,压缩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空间。“如何实现专业医疗知识的良性普及仍有待探索,但社会公众应注意,社交平台上即使是真医生分享的内容也只适合作为参考,求医问诊仍应当前往正规机构。”吴世文说。

  山东临沂市读者张立美建议,短视频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加强对健康科普账号的审核和监管。对从事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加注所属领域标签。

  此外,个人也应提升鉴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专家提示,如果信息标题、用语以及界面设计有夸张的或者令人不适的成分,应当保持理性,尤其是发现视频具有商业意图。还应多方求证真伪,切勿盲目依据视频信息购买医疗产品或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