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成功,“演员们有一半以上功劳”(热点追踪)
本报记者 苗 春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以来,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被认为是难得的精品,赢得了超赞的口碑。截至4月12日,该剧上线15天,全网点击量已经突破50亿。
这部剧到底凭借什么爆红?是反腐倡廉的热门题材?是与“打老虎”的现实短兵相接的勇气?是“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功力深厚的小说原著和编剧?是精良制作、良心品质?
或许这些原因都有。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表演研究所副所长赵宁宇说:“这部剧的成功,演员们有一半以上功劳。”他告诉记者,《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是他的好朋友,李路受过完整的表演技巧训练,也可以视为演员出身,所以才会选出剧中的这班演员,奉献了这样的高超演技,托起了这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
说该剧的表演是“教科书”式的并不为过
这部剧号称聚集了40名演技派,不少演员可以称为“戏痴”。李路曾经告诉媒体,聚集这么多成熟演员,就是希望能够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形象。“他们的台词背得一字不差,现场飙戏尤为好看,有时候拍着拍着,就响起一片掌声。他们对角色有着各自的设计,对台词也有着精准的修改。”这是一部表演上可圈可点的剧必须的一种理想状态、理想氛围。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表演专业副教授孙德元认为,“有人说该剧的表演是‘教科书’式的,并不为过。这些优秀的成熟演员通过自己塑造的富有生命的角色直观地告诉观众和年轻演员,戏该怎么演,演员该怎么做!”
赵宁宇说,剧中不少演员演戏已经超过30年,如白志迪等从事表演工作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他们身经百战,塑造过无数人物形象。对于他们来说,捕捉准确的人物形象,精准表现,是厚积薄发的表现。他赞叹道:“中国中老年演员中有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他又有些惋惜:“他们在银幕上、荧屏上亮相的机会,还是太少了。”
唤醒受众沉睡的、对好表演的诉求
这部剧从开播起,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就受到了观众们的热议,比如称赞侯勇演出了贪官赵德汉在被陆毅饰演的反贪局长侯亮平上门调查时,从最初淡定到后来暴怒到最后崩溃的过程,层次感特别强;同时,互联网上也有很多人议论说,陆毅虽然不是“小鲜肉”,是上海戏剧学院科班出身,本来演技还可以,但这次被“戏精”们碾压了。剧中还有很多演员,大部分不是明星,看着眼熟,又说不出名字,但身负“整容般”的演技,演起戏来简直是“变色龙”……
孙德元说,众多优秀实力派演员汇集在《人民的名义》中,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塑造的鲜明、生动的角色征服了观众,在不同层面和角度掀起了大众对于演员和表演艺术的热议,显示了广大受众对真正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表演创作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正是被近几年所谓的“鲜肉”审美所蒙蔽了的。这部剧中演员集体较为齐整的表演技术,有力地驳斥了所谓的“鄙弃演技”说。他指出,“当下充斥着一股否定演员的技术和创作方法的潮流,认为只要有颜值和形象就能赢得粉丝的青睐、赢得票房和收视率。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表演观念的偏差、对创作人物不求甚解、对表演技术的忽视,塑造人物陷入虚假的演员自我感觉,表演刻板公式、做作虚假,有些演员甚至都不能够称之为一个合格的匠人。”
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表演才能引起观众共鸣
专家们认为,演员们演得好,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提供了观察、思考、模仿的范本,有着丰富的现实事例或者原型有必然的联系。
赵宁宇认为,这部戏中演员们的表演受到观众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如果说演员们对生活和艺术的认知和积淀都很丰厚,他们心中有足够的人物素材库,这一点儿也不过火,生活中比这部作品中还要强烈的事件和鲜明的人物比比皆是。”
孙德元进一步指出,《人民的名义》中的演员集体的表演观念及创作方法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在这样一部贴近现实、针砭时弊的电视剧中,最需要演员的表演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无论主要演员还是次要演员,他们的表演观念都是基于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即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不表面化、不简单化、不脸谱化地处理表演,塑造具有生活实感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们的表演和塑造的角色才能最大程度地引发观众的共鸣。“试想,如果《人民的名义》中的这些演员也拿着千万片酬、也只给几天拍摄档期、今天参加时尚晚宴,明天又去另外一个剧组跨组拍戏,还能否有今天的‘爆款’?也许只有抛开虚荣的光环和利益的驱使,心甘情愿地为角色奉献自己,爱自己心中的表演艺术,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7日 第 07 版)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