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解密》为什么引人入胜(文化进行时)
本报记者 陈 原
今年夏天,电视剧《解密》成了热议话题,不少年轻观众称赞其是一部“高颜值、高水准的青春献礼剧”“一部展现信仰力量,让人热血澎湃的诚意之作”。
《解密》的导演是安建,他的作品,想必观众都很熟悉,《我是太阳》《上海迷雾》《幸福美丽绽放》《走过柳源》《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双城生活》等等,曾经接足了地气,斩获多个大奖。
说到《解密》,安建神采飞扬。
这部剧的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在还原当年的时代风貌时,曾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安建眼里,这甚至比民国戏、古装戏还要麻烦,不单是建筑和环境,“那个年代的人还活着呢,人家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安建为此曾颇费脑筋。
作为那个时代的间谍,第一没出现美国,第二没出现国民党。可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的敌人是谁,所以统一表述就是“海外间谍组织”。剧中城市也是虚构的,这里有个“国防213工程”,因此引来了敌人。有些内容,原著里面并没有,但电视剧如果不这么设计,就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么一个终极任务存在,才会不断过招。
安建曾反复研究了50年代中期发生的事件,包括苏联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在那个年代,情感才是最感人的,所以作为电视剧来说,《解密》的情感线应该相对突出,这样一来,人物的心理表现和成长历程也大大加强了。”安建说。
电视剧选择的服装,是仿苏联空降兵的特训服,这在当时军装里实际很少,不过安建说,这在今天看来,确实挺时尚。电视剧的外景虽然选在四川大邑,但是内景是自己做的,不仅是搭景,还包括布置那些“老旧”的监听设备、破译设备。安建说,他最需要的就是那个时代的质感,失去质感,就显示不出时代的魅力。
所有这些,安建都想在历史客观事实和现实艺术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安建有个观点,看戏的可能不讲道理,但拍戏的一定要讲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小说影视化的难点。《解密》的核心其实和传统的谍战剧不太一样,很难用谍战这个框去概括。麦家曾经找到他,两人谈得比较投机,但他看了小说之后,感觉很难改编成电视剧。不过这种题材颇具挑战性,他思来想去,最终觉得不妨尝试一下。
《解密》的知名度很高,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改编成影视剧?安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小说其实是“去故事化”的。而电视剧改编小说,第一条就是一个“俗化”的过程,要让普通观众看得懂。小说可以大量描述、情节缓慢,但谍战剧不能这样。比如郭京飞演的是一个把陈学冬招进来的教官,在小说里,这个人物就像谜一样,这样写,在小说里往往很有魅力,可电视剧就不行。小说你可以边看边想,把故事慢慢建构出来,而电视剧则必须一上来就要说得一清二楚。为了让故事完整,安建想了很多办法。好在麦家对创作非常宽容,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令安建十分感激。
安建说到拍摄成功的秘诀时,有三个归纳:一定要老老实实把故事的逻辑讲清楚,在进入到谍战部分之后,绝不能有任何破绽,分析推理一定要严密,这是简单的故事逻辑;人物命运的逻辑一定要符合这个人,有的戏为了把故事说清楚,不该这个人说的话也让这个人说,不该这个人办的事也让这个人办,而《解密》没有这样;最高一级是性格的逻辑,其实就是“反逻辑”。比如,两人刚认识,可不一会他们就剑拔弩张,看似意外,但是回头看还真漂亮,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安建认为,电视剧到了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两件事:一个是人物,一个是故事,塑造好人物,讲精彩的故事,这永远没有错。现在玩概念的太多,做花活儿的太多。如果故事本身不精彩,要求我们所有的演员都像周星驰和憨豆,用个人魅力驱动剧情,可能吗?要不然就是无休止的动作,为什么一些戏枪战不停、跟踪不停?因为没情节,故意玩命抻时间。
中国电视剧产量如此之大,从业人员如此之多,社会影响力如此之广,但是在产生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又培养了观众什么样的品味?安建认为,观众的审美是需要培养的,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永远妥协、迎合。如何培育观众的审美情趣,他说,这对电视剧从业人员而言,是最艰巨的使命。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