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尚泽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06日 第 02 版)
时间:3月5日下午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来自江苏镇江一家农机合作社的魏巧代表,说起来当年回乡务农,还是缘起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镇江农村时的一个考察细节。
学农、务农,新时代的“新农人”,在斑斓田野上大有作为。
听闻魏巧代表“种了2万多亩水稻”,总书记笑着问:“在南方,这个规模可不小,体现出高效来了吧?机械有了规模就可以施展,现代农业的举措也可以施展。”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感慨:“我就想啊,今后我们的青年一代,我们的知识分子、专家们,双向发力。一方面城镇化的潜力还很大,对‘新市民’也要完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劳动力。这个领域,面临农业现代化的资源要素如何优化的问题,知识、优质劳动力怎么到农村去,国家和各级政府也要有一些政策和导向支持。”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
“过去讲‘苏湖熟,天下足’。曾几何时南粮北调,现在变成了北粮南调。但是我们南方的省份,自己的责任田还是要保住的。在大格局下,大家都要有自觉性。‘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必须坚持。南方这种责任要担起来,最起码现有的面积、产量不能再减少。”
饭碗里,盛着民意,连着民心。在福州当市领导时,习近平同志就把抓“菜篮子”作为第一要务,每天看菜价。
“当地叫‘三日不见绿,两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现在我们有一些在基层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是不行的。耕地红线是终身追究的,退休了也得追究。这都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这些年,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谈到这个话题,总书记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
字里行间,蕴含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推进“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朴实而深刻:“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