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
	 
	南粤文化的宝盒(华夏博物之旅)
	 
	
		
			
				|  | 
			
				| 
						  西周兽面纹青铜盉 | 
		
	
	
		
			
				|  | 
			
				| 
						  宋金项饰 | 
		
	
	
		
			
				|  | 
			
				| 
						  南宋陈容墨龙图轴 | 
		
	
	
		
			
				|  | 
			
				| 
						  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 
		
	
	
		
			
				|  | 
			
				| 
						  广东省博物馆外景。图片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 
		
	
 
	本报记者 姜晓丹
	  ■广东省博物馆
	 
	  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区域文物保护中心。
	 
	  馆藏特色:
	 
	  端砚、潮州木雕、外销艺术品、出水文物、自然资源系列藏品,尤其是馆藏古代字画和陶瓷两类传世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在中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收藏珍贵图书资料10余万册。藏品总数达17.9万件/套。
	 
	  
	 
	  西周兽面纹青铜盉
	 
	  这是广东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根据形制和花纹,推测是周王室或贵族所有,可能是周人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越贵族,或者是周人南迁时将它带到了这里。
	 
	  盉是古代盛酒器,“禾”与“皿”联合起来表示“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pàn,提手),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
	 
	  南宋陈容墨龙图轴
	 
	  该图是南宋著名画龙高手陈容传世最大、最精彩的作品,纵205.3厘米,横131厘米,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龙的形象,对于研究中国“龙”形象的演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此图为绢本墨笔,图绘一龙腾云驾雾,昂首瞋目,张牙舞爪,极其威武雄奇。勾笔劲健,而渲染的墨色,既有龙身的细笔积染,又有云气的粗笔涂抹,所谓“泼墨成云,噀(xùn)水成雾”。
	 
	  中国自古就有善画龙的画家,但之前的没有传世。到了南宋,陈容的墨龙图一出,为世人所认可,成为龙的定型,于是以前的龙图就渐渐消亡。中国的龙,逐渐形成一种“龙文化”,凡有龙的图像,也大多是仿陈容的墨龙。
	 
	  宋金项饰
	 
	  该项饰是“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第一件金器。“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是一艘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
	 
	  “南海一号”首次使用整体打捞的方式,是我国首创、世界首例。沉船整体打捞后,整体放置度身定做的“水晶宫”内,模仿它原来所处的海水环境进行全面保护。打捞还使用了室内发掘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同时通过包括激光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进行现场保护发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把信息保存下来。它的成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一座里程碑。
	 
	  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该瓶被列为国家一级甲类文物,即“国宝”级文物。
	 
	  瓶胎薄,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青花亮丽,造型甚为美观,纹饰极精。
	 
	  该瓶还是件“被追回的国宝”。1981年4月,该品与一批工艺古瓷器,拟卖给境外一家公司。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原主任宋良璧闻之高度重视,与有关人员来到现场,对该批工艺古瓷再次鉴定,结果发现了此件珍品。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反复鉴定,确认这件元代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属国内罕见珍品。于是,宝物得以留存。
	 
	  
	 
	  更多展品
	 
	  元海康窑白地褐彩凤鸟纹荷叶形盖罐:代表了广东本地的雷州窑褐彩瓷器的最高成就。
	 
	  明吴伟洗兵图卷:“浙派”代表画家佳作。
	 
	  清康熙三十二年黑漆款彩郭子仪庆寿图寿屏:清代早期广作漆木器的典型代表。
	 
	  19世纪象牙镂空雕八仙福禄寿二层提梁盒:清代广东象牙雕中的精品。
	 
	  19世纪中期广州港全景图:清代广州的手绘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图”。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