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艺术 >

韩敏:书画艺术创作要立足传统注入时代精神

2016-03-24 09: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韩敏:书画艺术创作要立足传统注入时代精神
 





   冯学泽
 
  韩敏,1929年生于浙江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2000年,担任上海书画院院长。2015年,担任中产委中国文化传播中心“文化使者”。早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代表作品《郑板桥》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其中,1952年创作的水墨连环画《辛福的童年》获得上海市第一届连环书评奖绘画二等奖;1981年创作的单线白描连环画《谢瑶环》获全国美术作品二等奖;1964年创作的《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宣传画荣获“全国年画宣传画画展”一等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应邀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丹青爱好者都深爱其书画,寸笺尺幅,视若拱璧,并将他的书画作品视为珍藏。
 
                     
 
  前言: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绘画史上出现了连环画这一对当时文化艺术产生广泛影响的画科。作为当时连环画发展的重镇,上海汇聚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画家,当今海派大画家韩敏先生便是斐然有成的一位。《白毛女》《郑板桥》《林家铺子》《焦裕禄》《龙江颂》《大庆油田》等家喻户晓的连环画,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成为连环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力作。
 
  如果说连环画囿于其画种特质而不能代表一个画家真正艺术审美高度的话,那么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和书法几方面皆有极高造诣的韩敏先生足令同道倾服。已故绘画大师顾炳鑫先生誉其为“全能画家”。几十年来,他始终以不断探索追求的执着精进态度来对待每一幅作品。作品风格透露出独特的审美气质,是艺术市场中被国画收藏者关注的热点、焦点之一,是画坛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海派书法名家杨永法对老艺术家韩敏一向尊崇和仰慕。他们既是同乡,又同好艺术,相识已有年,常聚谈书画之道,遂成莫逆。2015年年初,还在上海同台举办“三羊开泰”新春书法联展。杨永法说:韩老先生德艺双馨,集诗、书、画于一身,全方位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在当下的书画界鲜见,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才子”。
 
  韩敏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韩小梅是民国时期杭州城里身兼众艺的著名画家,其仕女画与肖像画为世所重。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他倾心诲育子女,皆有所成,韩澄、韩敏、韩山、韩伍、韩硕成为驰名江南画坛的“韩氏五虎”。一门兄弟皆成为有所建树的画家,在中国画坛上极为罕见。
 
  韩敏的绘画,笔墨样式均根植传统,对传统绘画研究精深,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序脉、风格演变皆了然于胸,且日夕揣摩,用力极勤,成就了其深厚的传统功夫。其用笔或洒落俊逸、或雄稳持重、或雅洁蕴藉,皆是根据所要表现对象的不同特质而选择运用最合适的技法手段。其造型精准、能尽物之理,纵有夸张变形亦不失其度,合情合理,味之无穷,神采奕奕。下笔用心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中,千万次的锤炼,让他的作品在行云流水、了无凝滞的挥洒过程中,自然成文,令人惊绝。其作品设色明丽大胆,艳而不俗,透露出一种雍容华美的精神气质,体现传统中国画中的审美意趣。同时,他学古不泥古,将传统与时代审美有机结合,其描绘反应现实的人物画往往明显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韩敏对书法的学习也是下过大气力的,他遍学秦汉以来的诸多书法名作,筑基深厚,后于清代郑板桥的书法尤为笃好,故肆力临习郑板桥各种风格类型的书法作品,书法大进。他学郑板桥又能参以己意,在具有板桥体风貌的同时又明显带有自己面目,独具一格,被业界称为“韩体”。海派书法大家周慧珺先生以“借古创新,笔力雄浑”释义“韩体”书法之精妙。
 
  韩敏幼承庭训,自幼便诵读先贤经论文章、诗词歌赋,尤能诗文,蕴大气于婉丽之中。十二岁时就写下第一首诗——“怀故国,春夜梦家乡。朝无晚风吹碧草,花凝朝雨一清香,何处赏群芳。”尽显诗文天赋和才能。韩敏熟谙诗文,长跋短题,往往随手写来顷刻而就。常将绘画精心配置古典诗文,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文人气息,达到了很高境界。
 
  与时俱进 吐故纳新
 
  韩敏先生成就最高者当属人物画与花鸟画。在当代海派绘画中,他与刘旦宅均是为人乐道的古典人物大家。如今,刘旦宅已辞世数年。耄耋之年的韩敏,眼不花手不抖,仍活跃于画坛,并不断以新出的作品撩动着爱画人的古典情结。其古典人物画,笔墨样式上承晋唐下至明清以来文人画的典范,用笔不主故常,优游超然;构图谨严精准,疏密有致;皆能就笔成形,随类赋彩。其笔下人物品类众多,他皆能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而选择相应的技法技巧进行创作。仕女人物开面典雅端庄,体态或闲雅潇洒或婀娜多姿;释道人物端严持重,观之令人起矜庄伏拜之想;隐逸人物,平和简静,睹之有归往山林之思。人物气质经过他鬼斧神工般的笔体功夫,一一流露于毫素之间,真可谓得造化之神髓。
 
  尽管古典人物画画法上要走传统路子,讲究规矩,但韩敏却不尽一味摹古,而是力图作品彰显时代烙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改变,如果我们现在的绘画作品还是一味亦步亦趋地步宋元明清的样式,那就是脱离群众。”韩敏先生说。他对待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有着睿智的把握,两者并行于他的艺术创作中。他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传统绘画的精华以外,还立足当下,深入现实生活之中。他思想极为活跃,与很多年轻人一样,常看《非诚勿扰》等生活综艺节目。娱乐之外,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在绘画上的思考与借鉴。“我是画仕女的,台上正好站着24个姑娘,研究她们的出身、经历、性格和面相之间的关系,也是为我的创作积累素材。”韩敏总结说,“如果不了解人们现在的审美观,我的画就是画得再好也是不合时宜的。”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是老先生孜孜以求的。
 
  韩敏先生从年轻时就养成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的良好习惯。上世纪70年代,为了创作芭蕾舞剧《白毛女》连环画,他专门去芭蕾舞团观看演员排练,对于舞蹈中展现的三十几个动作,他一一研究。对每一个动作的体位造型皆能了然于胸。他说:“如果对舞蹈本身茫然无所知,不深入实践,仅靠想象是画不出来的。”这种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习惯一直到今日也未有丝毫改易。
 
  作为画家,在艺术上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要“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走得长久。“拿得起”就是要善于学习,深入传统,汲取丰富的营养以自壮;“放得下”就是要学会跳出前人藩篱,勇于出新,表现出时代精神,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这是韩敏先生多年来一直持守不变的艺术见解。如何出新?他认为,关键要做到一讨、二偷、三抢。讨,就是认真讨教,敢于向生活讨教,向自然讨教;偷,就是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古人,也要学习今人;抢,就是抢时间,要勤奋工作,不能好吃懒做。
 
  韩敏认为,画家要能够守其常而通其变,以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的作品,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那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时常检点得与失,在不断的否定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以期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他向来谦虚好学,善于向任何作品去学习可取之处;而对自己的作品则时刻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画面中的不足,不断修正。已八十八岁高龄的他,还觉得自己画画“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所以他不喜欢办展览、出作品集,总认为那些作品都不能完完全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如此虚怀若谷、谦以自牧的君子之风,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几年他的画作愈发有老笔纷披、老辣沉着之渐老渐熟之醇厚气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与他的艺术史观的进一步探求有莫大关系。书画同源,他始终深扎其艺术土壤,故临习书法尤为勤苦。他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和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一手风神骀荡的 “板桥体”独领画坛数十年,书画相得益彰,余味无穷。他说:“写字能有进步自然作画的水准也会高。书画同源,运笔、章法、气韵,均有相通的地方。一个画家,应该对书法有研究;反过来,一个书法家,也应该会画画。”八十岁以后,他在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上投入更多时间,他突破了以往酷肖的“板桥体”,弱化原本常见的大开大合的处理方式,用笔更加洗练凝灵,结字更趋平稳停当,少了几分张扬,多了几分淡定,渐渐与“板桥体”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韩体”,独步画坛。
 
  结交相知 砥砺前行
 
  韩敏常常说,外面的天地无限宽广,而自己还处于小弄堂里。所以还是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与诸多书画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相互学习共进的情谊,留下一段段艺坛佳话。
 
  他与著名画家刘旦宅交谊甚厚,他们曾共事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多年。由于性格、志趣相投,两人互为欣赏,时常一起品茗论艺,相得甚多,遂成莫逆之交。据韩硕先生讲,那个时候,每天吃好饭,他们都一起下棋,谁输了就为对方画一张画。他们也在下班后常聚小酌,谈谈书画。
 
  “我是很佩服刘旦宅先生的。他为了画好画,常常深入生活去体验和实践,那种认真执着的劲头,值得我们学习。”每每说起这位曾经的老同事,韩敏依旧感佩良多。对于故友的怀念之情,殷殷感人。
 
  韩敏先生与周慧珺先生见面不多,他们的交往,更多的是“神交”。“她的书法造诣很高,精神更加可贵。”韩敏认为,在几十年来的工书过程中,周先生无时无刻不与病魔作斗争,她所受的痛苦,超乎我们的想象。但她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临池不缀,追求艺术上的提高,自成一家。
 
  2009年,周慧珺先生七十岁生日时,韩敏先生精心创作一幅《麻姑献寿图》相赠,以示祝贺,并表敬意,周慧珺创作大幅楷书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赠。这种文人间的相互敬慕酬答,具古人之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两位先生可当斯评。
 
  一代大家的嘉言懿行
 
  韩敏从父亲身上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他年轻的时候,对国粹京剧也情有独钟,甚至还有过下海唱戏的念头。父亲告诫他:你如果要唱戏,家里也会支持你。但你要想清楚,你一旦走上这条路,就一定要做那个站在舞台中央的“角儿”,不然就是辜负了全家人的希望。韩敏对父亲的话思忖良久,终改初心。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只身前往天津,在父亲朋友开的药材店里当学徒,学本领,以图发展。他说:“父亲的开明疏导以及诲我以立足高远的目标选择的处事方式对我影响很大。”的确,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艺术道路的选择。其对绘画的执着追求正是父亲对他教育在艺术上的投射。
 
  成功的画家往往有其鲜明的个性,韩敏也不例外。他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且能寻找很多乐趣的人。在家庭里,他是活宝;在外面,他擅交朋友。他能吃苦,是个乐天派,却不好张扬与名利。韩硕回忆说:“那个时候他评职称表格都是我帮他填的,他都忘了自己画过什么,得过什么奖,他无所谓的,对工资、职称都不在意。他一贯这样。他喜欢眼前开心,过好每一天。”或许其声名远播,艺术成就斐然,更源于他对生活有一颗平常之心。
 
  韩敏与人为善,主张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常想到别人。他常说,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人家。想自己是为了做人,想人家是为了怎么做好人。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会捐钱、捐物,接济困苦。碰到灾害,主动义卖自己的画作,为灾难的善后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为善不止于自己,而且奔走张罗,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边的人,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参与慈善事业。2012年,他在八十四岁生日时,特举办一个慈善生日宴,将募集到的14万元,一部分捐给他居住和热爱的湖南社区。其余用于帮助闵行区虹桥镇的困难家庭和慰问海防部队官兵。
 
  爱心慈善从不停息,而这一奉献就是十余载。他不为钱不为利,是一颗“众善奉行”之心让一位老艺术家始终走在慈善活动的前沿。2015年12日,韩敏荣获第七届“上海市慈善之星”。他说,我就想认认真真画些好作品,认认真真多做点善事。
 
  一管毛笔,不仅画出美的画面,更要画出美的心灵。以大爱之心、大仁之德、大悲之怀、大善之举做人,表现出一代书画大家的豪迈气慨与宽大胸怀。这也是韩老先生受人尊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委员会“文化强国”课题组副组长、中产委中国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4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