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健康 >

“速效救心丸”幕后英雄的故事

2015-11-06 10:20 来源:凤凰网

屠呦呦的成功并非偶然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人分享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第一人,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69年,屠呦呦和她领导的课题组首期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从该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最终获得举世公认成就的因素很多,但以下两点是最为重要的:

(1)时代因素。特定的时代,使她能调配全国资源,从跨地区、跨部门大协作中受益;

(2)精神力量。老一辈医药科学家大多淡泊名利、事业执着、乐于奉献。

你知道吗?“速效救心丸”的幕后英雄——章臣桂教授,也是从那个特定年代走来的医药技术专家。

章臣桂——“速效救心丸”的幕后英雄

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机密品种“速效救心丸”,这一蜚声海内外的中药滴丸,它的发明者却是一个“半路出家”,在工作后才开始学习研究中药理论的中药专家;她就是现任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终身高级顾问的章臣桂教授。

章臣桂1958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药材公司后,从此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走向岐黄之路。章臣桂师从著名药师田绍麟、张克让,开始初涉传统丸剂改良的探索研究;其后又多次进京遍访林启寿、冉小峰等中药大家,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她扎根科研生产一线,刻苦钻研中医理论知识,在新型中药研发领域探索,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知识领域;章臣桂提出了中药制剂科研的3个目标:一是用药量少,疗效显著,毒副作用最小,服、运、存便利;二是向速效、高效、长效“三效”剂型的方向发展;三是向定向、定量、定时的控释性给药系统发展。而速效救心丸可谓是上述三个科研目标的集大成者。

章臣桂从上百种活血化瘀药材中通过动物筛选处方,经过药理研究、先进的分离技术和多种工艺条件实验,并以大量的临床验证取得科学数据,成功研制了具有速效作用、易被粘膜吸收、服用量小且便于携带的微型滴丸剂型——速效救心丸。1983年,速效救心丸在天津市第六中药厂生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临床普及应用的中药滴丸剂型。当年销售量就达到113万瓶。

速效救心丸发明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章臣桂做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功效对比试验,硝酸甘油口服2分钟就起效,而他们的速效救心丸给动物服用后,10分钟过去了,没有看到明显效果。 当时,章臣桂的心一下凉透了,“没有效果,这几年的努力白费了?到底错在哪里?”章臣桂心里想着,同事们都看出她的脸色非常凝重。在仔细检查观测数据后,她发现大约服药5分钟左右,仪器已经记录下了和硝酸甘油同样功效的药物反应,只是因为观测人员疏忽而没有看到,他们的研究是经得起推敲的成功,章臣桂和同事们这才笑逐颜开,如释重负。更重要的是,在1983年以前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主要就是硝酸甘油,但是副作用太大;而速效救心丸却几乎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三十多年来,并无一例有明显不良反应。

速效救心丸的成功还在于创立了涵盖组方筛选确定、剂型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再造、药物药理实验等各研发生产环节在内的一套完善体系,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标杆与借鉴。

淡泊明志的章臣桂

1988年,在新型中成药速效救心丸成功后,章臣桂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医学研究部做访问学者,参加新药研制工作。在比利时,本来分配给她的是药物萃取粗化研究,但由于去晚了,只能让她和其他科研组搞外用烫伤药的课题,她负责研究生物体外细胞筛选。章臣桂向厂长保证,一年半后技术学成后一定回国。

到了约定时间,章臣桂参与的课题还没有研究完,该大学研究部导师极力挽留,希望她能长期留在国外工作,愿意给她一个实验室,配两个助手。如果执意回国,今后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就一点也没有她的份儿,甚至论文也不署她的名字,这将意味着章臣桂在国外的工作白干了,但她还是毅然履约回国了。

回国几年后,章臣桂有申报院士的机会,要是在比利时搞科研项目所发表的国际药学研究论文上署有自己的名字,她就能被选为院士了。“但我也不后悔,不为钱,也不为名,没有就没有了吧。”章臣桂说。

章臣桂数次谢绝国外高薪聘请,矢志不移,为我国中药事业殚精竭虑,贡献卓著。先后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导师,曾获全国先进女职工、85立功奖章、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