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评论员观察)
白 龙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8月2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工笔画”这一生动的比喻,瞩望“一带一路”的未来。这也意味着共建“一带一路”将在过去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从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至今,共建“一带一路”进展如何,面临哪些新情况?笔者在此次座谈会上,聆听了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负责同志、企业代表和专家的发言。他们结合实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情况,并谈了意见和建议。各位与会代表发言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一带一路”正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参与国家落地生根,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这一感受,已经被共建“一带一路”5年来的成绩所证明。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像如椽画笔,勾画出美好未来。就在8月26日,随着德国汉堡至中国武汉的X8044次中欧班列顺利到达武汉,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万列。作为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参与各国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而这样的成果,正在欧亚大陆上次第开花。去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的279项成果中,目前已有265项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14项正在督办推进,落实率达到95%。一项项可见可感的成果,正在跨越大洋和大陆,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将不同的国家、文化和人民连接在一起。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如今,“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经搭起,“一带一路”也进入了国际话语体系,未来需要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金融保障等重点工作和具体环节上下足功夫。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细节,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比如,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推进了很多重大项目,带动了当地发展,满足了民生需要,未来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推进项目建设,造福各国人民。再比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合法合规经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支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更扎实的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工作,没有旁观者。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起来,促进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5年来,中国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自贸伙伴遍及四大洲,约一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的特质,让“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未来,中国将继续和参与国家一起,共同发展、共谋繁荣,把这幅“工笔画”共同绘制得更加精谨细腻,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