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70年正青春,不停步向未来

2018-06-15 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0年正青春,不停步向未来(评论员观察)
 
 
彭 飞
 
  70年的时间长河,见证了人民日报中流击水的创新激情,也映照着人民日报矢志不渝的不变初心
 
  
 
  打开最新版本人民日报客户端,会发现界面底部多了“人民号”选项。在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这一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正式上线,超过2000家主流媒体、党政机关、优质自媒体等率先入驻。同步上线的,还有面向海外受众的英文客户端2.0版、面向媒体工作者的创作大脑、面向基层党组织的智慧党建平台。新平台、新面貌、新功能,人民日报以青春的面庞和蓬勃的活力,迎来了创刊70周年纪念日。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这既是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历程,也是用创新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70年前,一辆辆牛车把报纸从河北平山里庄一栋普通农舍送出,新鲜的墨香伴着未散的硝烟;1992年,人民日报率先建成卫星版面数字传输系统,全国33个承印点同步接收,实现“当日看当日报”;今天,敲动键盘、点击鼠标,一条条最新鲜的资讯瞬时抵达读者……这仅仅是新闻生产与分发过程中最基本的变化,更不用说从提质扩版、转变文风,到创新栏目设置、实行采编分离改革,人民日报未曾停止探索、从来矢志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早已融入党报人的血液,成为干事创业的精神自觉。
 
  70年风云一纸书,今天的人民日报却已不只是一张报纸,而是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平台,覆盖用户7.86亿人次的“人民媒体方阵”。从1997年创办人民网引领主流媒体“触网”潮流,到搭建“中央厨房”优化媒体生产与传播机制,再到上线“人民号”打造新媒体聚合平台,身处媒体融合发展蓝海的人民日报,不断回应着网络与信息化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诉求。如今,许多读者不仅是“每逢大事,必看人民日报”,而且“每天上班路上、睡觉前,也少不了人民日报的陪伴”。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70年的时间长河,见证了人民日报中流击水的创新激情,也映照着人民日报矢志不渝的不变初心。
 
  这个初心,就是传递党和人民的声音,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曾经,人民日报刊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最可爱的人”成为人民子弟兵代名词;现在,人民日报推出互动产品,生成读者自己的军装照,11亿次点击汇聚起强大的爱国拥军势能。今年两会期间,手指舞《中国很赞》刷屏,年轻读者惊呼:有了新形式新渠道,正能量也能让人“上瘾”;发布不久的“人民号”,拒绝“失控的算法、混乱的算法、危险的算法”,坚信技术不应抽离价值……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让正能量和主旋律成为全民追捧的文化现象,这是一张“70年正青春”的报纸应有的“人民范儿”。这也说明,真正的创新,不是简单跟在技术的背后亦步亦趋,而是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自己的价值坚守,让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成为主流价值传播的新风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今天,无远弗届的互联网,正打破传统的媒体边界;精密智能的算法,正重新定义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技术对媒体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深远。展望全媒体时代的“未来史”,新技术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如何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内容产品?算法推荐日益改变传播格局,如何更好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人人都有麦克风,主流媒体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在70年社庆纪念日再出发,继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新探索,做全媒体舆论场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这是人民日报应有的职责,是党报人肩负的使命。
 
  在为创刊70周年制作的微视频《畅想——未来的人民日报》中,“未来,在空气中挥挥手,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未来,人民日报的材料或许是可以吃的”,这些畅想绝非异想天开,而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网友留言说,“70岁的人民日报,比你想象的还要年轻”。一张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报纸,是不会老去的。70年,人民日报与党和人民风雨兼程,也将把党和人民的声音传递到更远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