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用实干赢取实效(连线评论员)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⑦
贵州日报评论员 陈守湖
乡村振兴,脱贫是基础的基础。要提高脱贫质量,上下都需实干。在贵州,有些地方曾被认为“一方水土养不出一方人”,但通过各具特色的努力,却成为脱贫攻坚的“省内样板”,也让贵州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今天,我们连线贵州日报评论员,请他谈谈贵州是如何全省发力,用实干赢得实效。
——编 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几位来自基层的贵州代表和委员颇为亮眼。
“90后”代表杨昌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通过工艺培训,她让上千名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左文学代表,安顺平坝区塘约村党总支书记,他和村支两委一班人,探索出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塘约模式”,让这个贫困村四年时间破茧成蝶,成为全国闻名的脱贫示范村;余留芬委员,贵州六盘水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她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脱贫攻坚情况,让岩博村的“人民小酒”和火腿火了一把。产业引领、多元经营,让岩博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无论是聚焦文化特色、乡村治理或是产业脱贫,他们正是脱贫攻坚中无数不畏艰难的干部群众的缩影。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强化脱贫责任,打好攻坚硬仗,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内生动力。过去5年,贵州减贫67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7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降到了8%以下,减贫和搬迁人数全国最多,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这离不开党的领导。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鼓舞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保障,才有了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获得感。在贵州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兄弟“比武”、两村“约战”、产业“竞逐”等故事不断涌现。从以“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易地扶贫搬迁,从产业扶贫到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这四场硬仗,不容有失,这已经是全省上下的共识。
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聚焦农村基础性、公益性的设施建设;设立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撬动效应显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合力。2017年,贵州江口县有1920个家庭先后申请退贫,通过加强脱贫技能培育,强调消除精神贫困,引导群众自强自立,正是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这是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代表全省干部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言。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0万以上,退出贫困县16个、贫困村2500个,这是贵州今年的目标。时间不等人,唯有埋头干。贵州广大干部群众正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确保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优异答卷。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11日 09 版)